掌控節奏 精準定向
需求管理穩增長,投資要有好方向。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和力度,過度強調需求側管理,可能形成“強刺激”,激化經濟內在矛盾;相反,如果完全只看供給側,則有可能錯失良好的改革時機。
近期中央和各地出臺的一系列投資計劃當中,“穩增長”與“調結構”并舉的態勢十分明顯。例如,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提出,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以完善我國綜合交通網絡。再例如,湖南省湘潭市近日發布的投資計劃中,智能制造、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等新經濟成為了“主打方向”。
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對中國投資指向基礎設施和高科技也表示贊同。他認為,相比很多發達國家,中國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勞動生產率未得到充分提高與此密切相關。與此同時,中國要向創新型經濟發展,資本投資就要投向更高水平的技術創新。
那么,供需兩端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具體又該如何把握呢?對此,金煜給出了3點建議:一是準確找出經濟下行原因,使需求側管理政策精準發力;二是貨幣政策制定的原則和流程可以進一步透明,從而使經濟參與者獲得穩定的預期;三是供給側改革應該有序推動、狠抓落實,珍惜需求側管理創造的改革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