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嶺
最近,全國不少地方都相繼發布了一些投資計劃,一方面旨在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希望借投資新興領域引領經濟升級,厚植發展基礎。不過,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資計劃也引起一些爭論。有觀點認為,既然強調供給側就說明需求側不重要甚至是過時的,因此政策的著力點應該都放在供給端。專家指出,這種觀點忽略了中國經濟的復雜性,也割裂了供給與需求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是片面的。實際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還需供給、需求兩端發力。
兩端發力 標本兼治
在臨床醫學中,如果兒童生病時伴隨高燒現象,醫生往往會在其皮膚上擦拭一定濃度的酒精溶液,通過酒精揮發吸收熱量來進行“物理退燒”。盡管這種“治標”的辦法并沒解決“高燒”的病灶,但卻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程度與并發癥風險,為“治本”贏得了寶貴時間。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之間的關系也與之類似。“其實,供給和需求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是對立統一、緊密聯系的,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具體來看,供給側改革針對的是我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和體制機制問題,需求側管理在當前則主要是穩增長。因為如果整體需求不足、經濟失速,那么即使是新興、優質的企業也會受到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經濟是一個整體系統,供給側和需求側只是人為的一種劃分方式,改革中不可能只是單一側的改革。
“當前,內外部的各種沖擊讓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適當進行需求側管理,有助于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必要的市場激勵,避免出現‘債務通縮’現象。”金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