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 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重要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所在,為穩定經濟增長開出了科學藥方。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切實化解供給結構與有效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在市場經濟中,供給與需求是相互聯系和對應的雙方,供給側的根本功能是滿足、適應和創造需求。在供給側的企業,一方面通過提供適應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供給,另一方面通過生產更多種類或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需求。一個經濟體的供給側如果能及時對需求側的變化作出反應,就能夠實現供需均衡;如果能不斷生產和提供更高質量或更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就能創造更大的需求空間。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依靠需求刺激的宏觀經濟政策效力遞減,其根本原因在于供給側無法有效滿足和創造需求。自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呈現下行趨勢,表面上看是因為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供給側的有效性不足,尤其是技術創新乏力,經濟活力受到抑制,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因此,只有通過改革,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釋放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才能重塑經濟增長新動能。
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切實解決形成供給側短板的主要成因。提升一個經濟體的有效供給能力,關鍵是要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當前,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不高,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從質量方面看,許多產品的精致性、可靠性、適用性、耐久性等品質特性和技術水平不能令人滿意,產業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多數產業的生產流程和供應鏈流程仍處于較低水平,生產過程的節能、低碳、環保都處于較低標準狀況,生產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頻發。這些現象表明,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已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從效率方面看,當前我國一些傳統產業存在著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低迷等問題,這些行業中的低效率企業面臨財務困難,陷入債務困境,其中有不少成為所謂“僵尸企業”。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制造業憑借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成就了一段高增長的輝煌歷史。現在,高增長時代已經過去。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以數量擴張為特征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已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只有著眼于提高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才能擺脫低質低效陷阱,穩步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
著力打好“持久戰”和“殲滅戰”,切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戰略上打好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一是切實做好“加減乘除”。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功夫。從長期看,要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從短期看,要發揮不同任務間的對沖作用,照顧到社會的可承受能力。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還是防范和化解風險,從根本上要依靠改革推動。要切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和財稅金融體制,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三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創造有效需求的根本方法。只有通過不斷創新,以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創造出更有市場、更低成本、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水平,使我國經濟保持長久活力和強大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