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名譽院長 包心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下簡稱“中國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領導人民堅持改革開放的直接產物,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奮斗求索的必然結果。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敝袊缆肪哂猩詈駳v史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開辟之“源”、拓展之“根”。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領全國人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定道路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皩嵤虑笫恰弊钤缫娪诎喙趟稘h書·河間獻王傳》。古人提出的“實事求是”,被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推崇,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結合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對“實事求是”作出新的闡釋,從而成為黨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全過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排除萬難、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中國道路的選擇,正是以重新恢復和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前提和起點的。而這種恢復和確立不是對歷史的簡單重復,而是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創新特色。這就是將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有機融為一體,明確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方向,從而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
解決好走什么道路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僵化觀念的束縛與固定模式的羈絆,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中國實際建設社會主義。堅持把實踐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我們黨對世界格局新變化作出正確判斷,得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結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方位作出正確判斷,得出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這兩個“正確判斷”、兩個“科學結論”,不啻是中國道路選擇的兩大理論基石。實踐表明,中國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充滿活力、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就在于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價值取向
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為政以德”是十分重要的價值觀。“德政”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并以此為價值取向來處理國家、君主和人民的關系。我們黨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與發展學說有機融合起來,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也是根本要求。中國道路的成功選擇,根本因素就在于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融匯人民的智慧;中國道路的不斷拓展,根本動力就在于充分發揮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中國道路的重大價值,就在于這是一條造福人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之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穿于中國道路不斷開拓前進的每一個層面和每一個環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把“堅持共享發展”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大基本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念與實踐,賦予“以民為本”“民為邦本”傳統政治文化更加深刻的現實內涵和時代價值,使中國道路具有牢固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