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家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講話、批示中都闡述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他指出:“黨員干部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干部要提升道德境界,遠離低級趣味”,深刻指出黨員干部堅守底線、提升境界的極端重要性。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堅守底線,提升境界,做合格的黨員干部。
審計機關的黨員干部要明確底線、提高境界
底線是人們對人、事、物所能普遍接受的最低限度、最低要求,是“門檻”,一旦越過這個“門檻”,就會由量變到質變,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底線是不可逾越的紅線、警戒線、限制范圍、約束框架,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線。就個人而言,底線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事的基本原則;就社會而言,底線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石和基本保障。大自然是有底線的,如果逾越了大自然給我們劃的底線,自然界就要懲罰我們,就可能發生干旱、洪澇、污染、霧霾。做人是有底線的,如開會帶手機,就可能會干擾會議秩序;患了感冒,不加遮掩的打噴嚏,就可能把細菌傳給別人,這些表面看是細微的小事,體現的是社會公德的一個方面,也是底線。共產黨員是有底線的,黨紀黨章黨規,就是黨員的底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都劃出來了。領導干部是有底線的,忠誠、干凈、擔當就是底線。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名黨員、公務員、審計人員,特別是審計機關領導干部,首先要把底線劃出來。
境界包括精神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通俗地說,境界反映的是為人做事的心態,有什么樣的心態,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同時反映出什么樣的境界。當前,不少同志感到工作壓力大,面對壓力是抱怨等待,還是樂觀適應,就體現了我們的境界。提到境界,好像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實際上它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別人能夠感覺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的境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境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境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的境界。當前,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兩大目標”,樹立“三個自信”,推進“四個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工作、奮力拼搏,應當成為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境界。審計系統的一些黨員干部,默默無聞、普普通通,雖然沒有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但在本職崗位上無私奉獻,傾盡汗水和心血,這也體現出一名審計人員的境界。
底線和境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底線是境界的基礎,境界是底線的升華。人類社會五彩繽紛、紛繁復雜,各種誘惑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把底線守住,必須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否則底線就容易失守。底線作為做人做事的邊界和基準,約束人們什么事可干、什么事不可干,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底線一定要隨著時間、地點、職務、崗位變化而不斷提升,才能夠筑得更牢。境界以底線為基礎,高于底線,是人們不斷提升自我、自覺追求的高線,是在公與私、奉獻與索取的選擇中不斷實現的自我超越。底線與境界的不斷提升,使人們有了高尚的追求,就會義無反顧、無私無畏、無怨無悔。
審計機關的黨員干部要堅守什么樣的底線、追求什么樣的境界
有些底線是以法律、紀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的,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守;有些底線是約定俗成的,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從。因此,對任何一個人來講,有法律底線,有紀律底線,也有道德底線。作為一名審計人員、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有更高的底線。
要堅守政治底線,做到對黨忠誠,追求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高尚境界。講政治,是對黨員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是黨員干部必須堅守、不可逾越的底線,逾越了這條底線,就會走向反面,終將被歷史所淘汰。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人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逾越了政治底線,喪失了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政治靈魂、政治操守,給黨和國家造成了極大損害。堅守政治底線,就要對黨絕對忠誠,對黨中央忠誠,對黨章黨規黨紀、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五個必須”,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