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目標與指標體系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規劃的基本任務,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因為國家發展規劃的本質是全體人民共同發展的規劃。“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定位,就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充實完善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經濟發展目標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6.5%至7%,從點目標調控到區間目標調控,這既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也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且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至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
第二,創新發展目標是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互聯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到2020年進入世界人力資源和人才強國行列。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第三,協調發展目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繼續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綠色發展目標是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切實守住耕地保護的紅線;高效利用水資源;森林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比如,對于長江經濟帶,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湖北提出要建設“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經濟長江”,就是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已經成功扭轉了持續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森林覆蓋面積縮小局面,這為其他面臨類似問題的國家帶來了希望,激勵他們效仿中國的做法。根據NASA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獲得的圖像,在2000年至2010年的短短十年內,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6%已經重新被茂密森林所覆蓋,這大大超過了同期0.38%的森林覆蓋面積減少比例。與此相呼應的是,美國《科學進展》雜志網站在2016年3月21日發文稱:中國的植樹造林計劃非常有效地配合了該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行動方案。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第五,共享發展目標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消除極端貧困人口;教育現代化水平和全民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升,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5年的10.23年提高至2020年的10.8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3年提高至13.5年,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全覆蓋;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第六,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持續擴大。
第七,合力實施規劃。合力推進規劃實施。明確政府主體責任,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讓全體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加強統籌管理和銜接協調,形成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地方規劃、年度計劃等為支撐的發展規劃體系。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務,要明確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確保如期完成。要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