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李寶俊教授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含三個核心理念:第一,尊重不同國家的屬性;第二,弘揚平等的理念;第三,倡導國家之間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經問世,使得新中國外交局面為之一新,使中國贏得了周邊國家的信任,改善了中國的周邊環境,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政治孤立與經濟封鎖,為新生的中國拓展了外交空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業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
與會專家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的精髓,目前國內上尚無準則可以突破這五項準則,同時這五項準則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提出后,其適用的范圍不斷拓展。這五項原則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打破了兩個陣營的界限。在外交實踐中,這五項原則的運用已經從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關系,推廣到處理一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從雙邊關系延伸到多邊領域,從傳統的黨際關系發展為新型黨際外交,從我國周邊地區擴大到亞、非、拉,乃至全世界。
當代價值與中國外交新發展
進入新世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依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實現和平發展的有力武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董漫遠認為,當前“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受到嚴重挑戰。我國是目前世界大國中唯一沒有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國家,近幾年來,島嶼主權、海洋權益也面臨挑戰,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西方有些國家運用“民主”“人權”“輿論自由”等方式對我國內政進行干涉,有些西方國家對“三股勢力”持雙重標準,而這些困難和挑戰是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共同面對的。因此,當前我們仍需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好國家利益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要在繼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推動中國外交實現新發展。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劉建飛教授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進一步踐行與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面臨著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和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的需要,我們可以基于人類共同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在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候倡導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共同的理念與共同的思想,要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信仰,倡導人類和平、平等、互尊、互利、互信、互容、互鑒的共同價值。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羅建波指出,當前中國國際責任的重要方面是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并在國際上為發展中國家伸張正義。為此,需要我們適時調整傳統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建設性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和平與安全事務,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進程。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韓保江教授做了總結發言。他說,當前,中國在海外的利益大幅度拓展,但中國實力的增強也引發了一些國家猜疑。此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舊存在,有些國家的冷戰思維依然緊抓不放,人道主義干涉屢見不鮮,國際上不同的價值觀的斗爭、意識形態的斗爭依然不息,可以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中國的外交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不斷拓展和延伸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論內涵與思想外延,推動中國外交有更大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