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 劍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2016年是這一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決勝階段需要實干,需要信心。然而,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有的同志定力不足、顧慮重重,信心不足、歧見紛起。排除干擾,堅定信心,成為一個現實問題。信心來自哪里?來自理想信念和責任意識,更來自對客觀實際的正確把握。堅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信心,需要我們正確把握“三勢”,就是我國當前面臨形勢、未來變化趨勢、長遠發展大勢。
正確把握當前面臨形勢
現實是人們前進的基點、起點和立足點。從實際出發,從現實出發,是我們制定政策、決定取舍的根本依據。今天堅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信心,首先需要正確把握我國當前面臨的形勢。正確把握形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堅持客觀、全面、冷靜的態度。
正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必須承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是影響人們認識和心態的最大因素。這并不奇怪。因為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形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他方面的形勢,進而影響著人們的認識和心態。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增速變化,由前些年幾乎是兩位數的年均增長率變為7%左右。前后對比,有的同志感到看不清楚,認為經濟出了問題,并由此產生某種疑慮和憂慮。其實,這是不全面的、不必要的。其一,7%左右的速度并不低。從同期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情況看,這個增速甚至是很高的。據許多國內外權威機構統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經濟年均增速為2%左右,歐盟陰晴不定,有增長的國家增長率不過百分之一二,有的還是負增長,日本不超過1%,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高的不過5%左右,更多的是低速增長。所以,有的同志認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低了,是縱向比較的結果,是孤立看問題的結果。其二,亮點不少。且不說就業增長超過預期、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快推進、新的增長點正在孕育,僅僅是網絡經濟的爆炸式增長就足以令人目眩。這些亮點必將為今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支撐。其三,這有利于我們把握主動權。過去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引起經濟內部結構的失衡和經濟與資源、環境等方面關系的緊張,潛藏著風險和隱患,越來越不可持續。增速適當下來一些,有利于解決矛盾和問題,有利于把握主動權。其四,這并沒有嚴重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穩定大局。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具有必然性,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同時,由于大國經濟的特點和多年積累的基礎,我國經濟的潛力、韌性、回旋余地很大,幾乎不存在“塌下去”的可能。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所以,那種消極悲觀的論調,是不全面、不正確的。當主觀和客觀不一致或相沖突的情況下,是削足適履還是順勢而為?顯然是后者,用客觀校正主觀,讓主觀符合客觀。
正確把握當前政治及其他方面形勢。形勢不只是經濟形勢,還有政治以及其他方面形勢。只看一種形勢,不看其他形勢,不全面,也看不清。與經濟形勢直接相關、對經濟形勢影響最大的,首先是政治形勢。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當前的形勢,當然與政治有關。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適應實踐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加強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政治生態、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有了很大好轉,人民群眾普遍歡迎,國際社會高度贊譽。這是我們寶貴的成果和希望的效果,因為政治清明本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從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看,這當然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只能是好的、正面的,必將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和經驗表明,沒有好的政治生態、好的社會風氣,經濟發展很難有持續的動力,人民生活很難有較高的質量。從這個角度看,那種認為經濟下行是由于加強作風建設和開展反腐敗斗爭甚至狠剎大吃大喝、鋪張浪費之風造成的,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甚至是故意曲解的。還要看到,除了政治形勢,還有其他方面的形勢,比如改革進入深水區和國家治理方式轉變、社會心理變化帶來社會形勢變化等等,這些都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大局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