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該“有所為”,問題是在哪些方面有所為
政府應該要做一些事情,應該“有所為”,問題是在哪些方面有所為?政府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品,比如說好的制度、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基本的社會保障,還有良好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教育和科研,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的教育和基礎性的科研是有外部性的、引領性的,企業很難去做,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應該去做。在市場發育程度比較低的情況下,有一些微觀的事情可能也需要政府介入,但要講究方法。
現在很熱門的話題是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PPP主要是針對所謂“準公共品”,第一個成功的例子就在日本。原來半導體集成電路很落后,處于技術追趕階段時,就用了PPP的辦法,找了8家半導體公司出資,政府對應出資,組成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開發后,把所有的專利、所有的專有技術都向社會有償提供,做得很成功。后來很多國家都用了這種辦法,或者是PPP,或者是政府牽頭組織產業聯盟,來開發這種共用性的技術。但是一定要注意,這種開發是市場競爭前。競爭前開發可以補貼,到了進入市場競爭的時候就不能補貼了,你補貼一個企業,就打擊其他所有的企業,這是破壞競爭。
對于那種外部效益好的企業可以進行補貼,來消除外部性的影響。但這時候一定要講究方法。關于電動汽車減排,美國加州用的辦法最好,他們不是用補貼,用的是排放額度交易。特斯拉拿到很多錢,不是從政府拿到的,是賣排放,因為它是零排放,有些做汽油燃氣汽車的則要買排放指標。通過這樣一個辦法,不用出錢,就把限制排放的成本分攤在生產燃油車的企業身上。當然,這需要比較好的社會誠信、比較好的法制。所以改革是一個全面改革。
還有一個是規劃。規劃要提供一種預測性的信息,不是計劃的規劃。既然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推進改革,現在有一個問題一定要防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最先提出,就是文件發得太多,落實不夠。他叫“冰上開車,空轉”。我覺得他指出的這種現象必須要改。中央領導在最近好幾次深改小組的會議上反復講“要擰緊螺絲”,把改革的主體責任落實到位,讓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的各項改革決定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