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法治建設不健全。目前,在文化市場管理方面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法律法規,但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立法還很少甚至空白,對新型文化業態缺乏及時回應。
文化市場調控引導力度明顯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如何扶持守法經營的誠信企業做大做強、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成為擺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推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思路與舉措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攻克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厘清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基本思路要可以概括為“12222”。高舉一面旗幟。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旗幟,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以文化的形式、市場的力量,塑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形成中國風格、彰顯中國氣派,傳承中華美學、傳播中國文化,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雙腿走路”。支持國有,扶持民營,雙管齊下,一視同仁。做到“兩手并用”。綜合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追求“兩個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進軍“兩個市場”。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局限,推動國際市場國內化和國內市場國際化。
(二)把握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屬性。加快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市場體系基本屬性的內涵實質。目標與方向體現正確性。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方面要重視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綜合用好市場配置文化資源、政府履行文化市場監管和引導職能兩種手段;另一方面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體制與機制體現整體性。堅持需求導向,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破除影響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作用的障礙,著力解決行政決定向市場調節轉變的制約;堅持遵循規律,根據市場活動特點,正確運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則,營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環境;堅持全面改革,把改革擺在核心位置,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內容與設施體現系統性。文化市場內容與設施建設作為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要素,要把發揮要素作用,把握動態關聯,追求整體優化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強化要素功能、統籌要素組合、整合要素結構,推動協同發力,形成共同合力,實現文化市場體系功能優化和整體最佳發展。服務與管理體現規范性。以法制化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加強文化立法,構建文化內容監管機制,引導市場行業主體自律,全面推進文化市場管理服務機制轉型。加快形成以文化法律為規范,以行業自律為主體,以行政手段為補充的市場管理服務體系。制度與要素體現科學性。概括為“兩個面向”,一是要面向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明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作為首要任務。二是要面向市場,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建立培育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推動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三)抓好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工作。推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措施多樣。重點是“五抓”:抓靈魂塑造。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時代價值,塑造中國精神的靈魂之作。抓市場培育。積極推進創意創新型文化產品新業態,重點培育一批規模效率較高、文化輻射大、品牌競爭力強、管理科學、運行規范的現代化文化企業和產業。抓協同融合。所謂“零和游戲”,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文化市場的發展要打破“零和游戲”,注重協同,融合發展,實現“共贏”。抓技術革命。文化市場正處于科技革命的風口浪尖,數據革命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格局。這種時機稍縱即逝,一定要牢牢抓住。抓改革創新。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以滿足文化消費需求作為文化生產的根本出發點,突破原有行業界限和地區封鎖,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規模效益和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