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 王離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對于文化改革發展,特別強調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斷推進文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強調要“爭當改革的促進派”。“十三五”時期,構建和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將成為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對文化市場的理論與規律性認識,對于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
一、文化市場的理論依據
文化市場,既屬于文化學范疇的概念,又屬于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從文化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不同理論原點出發,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文化市場的理論豐富性和開放性。
(一)文化學視野中的“文化市場”。
——形式定義:文化市場是文化產品交換和提供有償文化服務的場所。重點包括三個關鍵點:文化產品交換。馬克思指出,社會生產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精神生產中創造的精神產品,就是文化產品。《說文》里講,“市,買賣之所也。”文化產品在交易中才能形成文化市場。有償文化服務。文化服務基本分為公益性和有償文化服務。前者主要由財政支持的公益性文化單位提供,后者主要由文化企業提供,實行市場化運作,有一定的利潤訴求。交換和服務場所。傳統文化市場通過現實場所提供文化服務的購買、消費。當前,文化市場載體日益虛擬化、數據化,文化服務的平臺已經進入“讀屏時代”。
——功能定義:文化市場是連接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的紐帶與橋梁,體現為“四個功能”:資源配置。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我國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創意轉化。文化產品的生產創意作為個體精神勞動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最終物化為文化產品呈現。平衡供求。文化市場客觀反映文化產品供求關系,并通過市場機制能動地平衡文化供求。價值傳播。文化產品的交換與消費過程,既是創意傳遞與轉化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實現價值的過程。
——本質定義:文化市場是文化資源交換過程中各類文化生產關系的總和。既包括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供求關系、交換關系,也包括文化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營關系。
(二)經濟學領域中的“文化市場”。按照經濟學的基本邏輯,文化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市場與經濟發展存在著雙向作用關系。
——市場經濟對文化市場的作用。市場經濟對文化市場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促進作用。市場經濟為文化市場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同時,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物質水平提升,進一步刺激了社會文化需求。消極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驅動力是“利潤最大化”,這種單純的逐利機制弱化、消解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導致了“價值盲區”。
——文化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文化市場對經濟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資本兌現。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市場的創意轉化功能轉化為文化資本。價值提升。文化市場以文化價值影響經濟價值,使物質生產的發展因文化元素的注入而升值。規模擴張。文化消費的高漲、文化市場的擴張,最終會拉動經濟總量的增長。
(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視角下的“文化市場”。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市場實現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統一,體現出三大本質屬性。
——商品經濟屬性。文化市場遵循價值規律、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列寧說過:“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和其他專業市場一樣,文化市場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屬性。
——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市場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文化市場通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以審美的方式傳播知識、傳遞價值,表達人類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理解、對人生情感道德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