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門市文廣新局副局長 劉利元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滋養。加強文物保護,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國形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保護,守土盡責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生存基礎先天脆弱,相比于生態環境更容易自然湮滅和遭受人為破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地方政府要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對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必須嚴肅追責。建立文物保護責任評估機制,每年對本行政區域的文物保存狀況進行一次檢查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職能,強化監管,守土盡責,敢于擔當。進一步健全完善嚴防、嚴管、嚴打、嚴治的長效機制,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建立文物行政部門和公安、司法機關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保持對盜竊、盜掘、盜撈、倒賣、走私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同時,加強文物保護輿論宣傳,引導公眾深刻認識文化遺產的歲月價值,在尊重歷史傳統和風俗文化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文化多樣性價值和情感價值,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在全社會普遍樹立人與文化遺產和諧共生、和諧發展的理念。
二、整合資源,統籌規劃
始終把保護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文物工作服務大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資源,深入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努力促進文物保護與經濟和社會建設各項事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傳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實施,將文物行政部門作為城鄉規劃協調決策機制成員單位,按照“五納入”和“多規合一”的要求,組織編制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綱要、文保單位保護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規劃等,并將文物保護規劃相關內容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
三、深化研究,講好故事
江門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35處(含廣東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區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2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2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712處,其中新發現1688處,公布1767處。全市館藏文物76467件。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要深入梳理歷史脈絡,為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提供歷史依據。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時,要搞好研究成果轉化,借助現代展示技術和手段,及時組織好相關陳列展覽和旅游導覽,把文化遺產的精彩故事講述得更加生動直觀。
四、活化文物,適度利用
以有利于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為底線,堅持文化遺產適度合理利用的大方向,推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實行文物保護的分類管理、精準管理,針對城市、鄉村、荒野等不同地域,以考古勘探等工作為基礎,合理劃定古遺址的保護區劃。對傳統村落中的文物建筑分別實行整體保護、外貌保護、局部保護,實現文物保護與延續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條件相統一,推動文物保護由注重搶救性保護為主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并重轉變,努力改善文化遺產周邊人居環境,提高文化遺產的美譽度和親和力。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線路,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公共博物館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其他部門管理的文物建筑要積極創造條件對外開放,努力讓更多的文化遺產走近公眾。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和展覽廳,向觀眾零距離展示新會葵藝、茅龍筆等非遺制作技藝。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以上川貿易島(含大洲灣遺址、方濟各墓園、新地村天主教堂遺址、廣海衛城墻、紫花崗摩崖石刻等)、新會官沖窯址等海絲遺跡為紐帶,推進江門與海絲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促進與當地華人社團往來合作。以良溪古村和祠堂群落為紐帶,推進華僑華人尋根認祖之旅。以宋元崖門古戰場、梁啟超、陳垣、馮如、司徒美堂等名人故居為紐帶,推進五邑歷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