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夯實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

2016-05-07 11:13 來源:《紅旗文稿》  我有話說
2016-05-07 11:13:59來源:《紅旗文稿》作者:責任編輯:胡曉鈺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張占斌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沒有變。但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挑戰不斷凸顯,一些領域困難和風險漸次加大。“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勝利,加快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必須咬緊牙關,下決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進一步夯實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向好的基礎。

  一、經濟呈現四個“中高” ,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國民經濟運行總體穩中向好、穩中有進、變中有新、變中有突破。特別是經濟在波動中保持平穩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亮點紛呈,經濟向好態勢基本穩固,呈現出四個“中高”的鮮明特征。

  1.經濟增長緩中趨穩,保持中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一季度GDP總量為15.85萬億元,同比增長6.7%,同比增長幅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但仍然在年初預計的6.5—7%目標范圍內,這樣的增速在世界各國中仍然名列前茅。以經濟增長6.7%相應的不變價增加值而言,一季度GDP增量達到9851億元。另外,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0.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1%,國民經濟的各項總需求指標皆在“上限”“下限”的合理區間內,經濟增長正穩步過渡到新的中高速平臺。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低迷的全球經濟中仍然是亮點,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國際社會是看得到的。國際上有人出于種種目的,“唱衰”中國,我們不必太在意,要奮發圖強,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2.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破土而出的新經濟蒸蒸日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9.4個百分點,穩居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快于一般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持續提升,一季度同比增長9.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產業投資增速持續拉升,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投資更是呈翻倍的爆發性增長態勢。“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施,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產業變革加快孕育,“互聯網+”行動計劃正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

  3.經濟質量穩步提升,瞄準中高級方向。近年來,我國下決心淘汰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構建生態文明新體制的進程加快。201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3%。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在加速,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總量逐步向市場需求和環境承載力靠攏,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行業平均負債率保持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國內企業部門的美元債務下降進程明顯加速,企業購匯意愿上升,結匯意愿下降,表內貸款和債券融資高增長,控風險能力和經營質量增強。“雙創”釋放了生產力,去產能和穩就業同時發力,城鎮新增就業穩步增加,失業率保持基本穩定。隨著“雙創”的引領,“互聯網+”、分享經濟等加速發展,就業的總量和質量正在實現“雙提升”。

  4.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跨入中高收入行列。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于經濟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從2015年的年度數據來看,按照目前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左右,已跨入中高收入國家的新階段。此外,一季度,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578元,同比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59,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數據表明,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改革發展成果的進程在加快、程度在加深。

  上述四個“中高”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是有底氣的,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從整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二、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困難與挑戰仍然嚴峻

  當前,國際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不確定性,制約國內經濟穩定運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在凸顯,需要直面對待。全球經濟放緩,我們難以獨善其身,也難以一枝獨秀。

  1.世界經濟復蘇遲緩,總體趨勢可能繼續下行。世界經濟總體上處于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深度調整期,復蘇動力依然不足,增長勢頭脆弱,前景很不明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2日發布的報告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2%,低于三個月前所預計的3.4%,為近6年來的新低。有些預測機構甚至認為應該下調到3%以下。美國經濟從金融危機恢復以來不溫不火,近年在3%左右徘徊,貨幣調整面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歐元經濟區在2014年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但一直低于2%的水平。德國和法國略好些,但也面臨幫助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負擔。歐元經濟區短期內看不到復蘇的曙光。日本經濟長期乏力,深陷通貨緊縮的泥潭。俄羅斯、巴西長期依賴能源,近年日子非常難過,經濟增長下滑嚴重。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角度看,各種大宗商品價格在起伏波動中深度下跌,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低迷;金屬礦產品價格,從2011年時的高位下跌了一半左右。這些都表明,世界經濟增長趨勢仍在下行之中。

  2.國際金融危機尚未真正結束,存在危機重現的可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種危機不斷,2009年始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到目前尚未結束,中間伴隨著中東、北非國家的政局動蕩和內亂,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快速下行、匯率貶值等等。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導致企業利潤暴跌,資源和能源輸出型國家的財政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投資能力下降和需求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體依靠擴張的貨幣政策,將帶來新一輪全球貨幣的競爭性貶值,而這些國家對匯率干預能力的削弱,匯率、股市和其他金融資產價格未來數年依然存在繼續暴跌的可能,存在引發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風險,可能使得中國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

  3.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通縮預期風險需要正視。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回落既是宏觀調控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環境變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沖擊的影響更加明顯。隨著經濟增速回落,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部分產品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暴露。從各種數據來看,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利用率仍然偏低。產能過剩不僅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還造成惡性競爭、行業利潤率下降、失業增加、通貨緊縮等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后果。今年一季度CPI通脹同比上漲2.1%,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達4.83%,4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剛跨過榮枯線。我們認為,通縮風險雖然不宜夸大,但也不容小覷。

  4.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產業“快打慢”效應凸顯。從房地產投資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來看,1987—2014年平均貢獻率達到15.0%,而房地產投資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對穩定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為1.77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為6.2%。顯然,由于去庫存,給房地產帶來些新的機會,增速有所回升,但能否企穩還需進一步觀察。從長遠來看,房地產市場降溫是個大的趨勢。基于房地產、傳統制造業等傳統增長點的大幅下滑,而新的產業增長點正在孕育,新舊增長點轉換無法實現有效銜接,有些地方甚至“青黃不接”,從而出現新舊增長動力的“快打慢”效應。新興產業受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技術支撐不足等因素制約,個頭尚小、勢單力薄,短期內還難以成為像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的“傳統引擎”。

  5.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當前,我國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劇。一是要素供給的制約。從現狀和趨勢看,我國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能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以要素驅動為主很難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二是資源能源環境惡化的制約。我國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大和利用率低的問題突出。水資源、土地資源、大氣資源退化嚴重,環境承載力已逼近極限,主要能源、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石油和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與資源環境相并列的人口問題同樣亟待調整完善,2014年16—59歲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為67%,自2010年以來已經連續五年下降。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十三五”時期的傳統“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會不斷提高。我國必須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轉變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責任編輯:胡曉鈺]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