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部署

2016-05-06 10:14 來源:經濟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5-06 10:14:39來源:經濟日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3.如何認識宏觀調控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

  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都屬于宏觀調控的范疇,但兩者的運行機理和效果存在較大差異。需求管理是一種間接宏觀調控措施,主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對需求進行調控,靠需求的變動引導供給,其邏輯是政府調控需求、需求引領供給。而供給管理是一種直接宏觀調控措施,主要基于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相應的產業政策,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對供給進行直接調控,其邏輯是政府調控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供給管理具有較強的行政強制性,調控目標明確,精準發力,速戰速決,這也是供給管理的最大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就要從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的各自特點出發,結合經濟運行實際,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綜合施策,實現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要削弱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完全由市場調節經濟結構。如果單靠市場調節來完成“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必然會加劇經濟失衡,出現極其嚴重的企業大面積倒閉潮,導致經濟發生斷崖式衰退,出現大量失業人口,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這正是馬克思批判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通過經濟危機解決比例關系失衡的做法。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強以政府直接調控為特征的供給管理,這樣才能有力、有效地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結構調整優化。

  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把握正確方向的核心作用。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發展生產、提高效率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更好地結合起來。

  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抓重點、抓關鍵環節的牽引作用。把新的發展理念體現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務落實的各個方面,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和關鍵作用。

  4.如何認識優化結構與提高經濟總量的關系

  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經濟發展既要求總量的增長,又要求結構的優化,結構優化有利于推動總量持續、快速增長,總量的增長要求結構不斷優化、實現更高層次的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也要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乏等問題依然突出,而且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經濟總量,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至關重要。從現實情況看,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做大經濟總量,也有利于消除龐大的庫存和過剩的產能,降低金融債務杠桿,控制金融風險,補齊科技、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建設等諸多短板,兜住民生底線,減輕結構調整的陣痛。

  當然,提高經濟總量不能通過重復建設、低水平建設來實現,我們需要的是質量高、效益好的經濟總量。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既有外部沖擊的影響,也有內部自身矛盾;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問題。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過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創造一個新的更長的增長周期。同時,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為我國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奠定堅實基礎。

  5.如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物質基礎,也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保證。我國應對各種經濟風險和危機的實踐證明,國有經濟在規避經濟風險、應對經濟困難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和作用,是其他所有制經濟不能代替的。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可以使我國有條件實施大規模政府投資、大力度結構調整和大范圍社會保障,引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使國家在資源、能源、交通、通訊、新技術、金融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保持必要的控制力,支撐國民經濟的運行;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重大風險的能力,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建立比較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等。

  解決國有企業問題的核心不是削弱國有企業,而是要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產能過剩、庫存壓力加大等突出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與企業所有制性質并無多大關聯,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都面臨著轉型升級。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能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主導力強、輻射面廣的重要作用,模范執行各項改革決策,成為改革的主力軍和先行者。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能脫離國情、脫離實際、走“一賣了之”的錯誤道路,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要注意避免市場的盲目性,著力在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和質量上下功夫,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李 文)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