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總需求調控與供給側改革的理論邏輯

2016-05-05 09:52 來源:經濟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5-05 09:52:48來源:經濟日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作者: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金 碚

  提要實施總需求調控與推進供給側改革,是應對當前復雜經濟形勢,體現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兩種基本對策方式。深刻理解市場過程以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邏輯,才能有效實施基于客觀經濟規律的對策方案,恰當使用可行的政策工具,既能應對短期矛盾,保持平穩增長;又能著眼長期目標,實現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強調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將一個學術性意涵很強的概念引入政策話語體系,反映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和深刻性。關于供給與需求關系的理論是經濟學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也是經濟學各學派間最具爭議的學術立場之一。基于對供求關系基本理論的理解以及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及基本供求關系現實的判斷,中央在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并未否定總需求管理的必要,而是說“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就當前經濟政策的抉擇和操作而言,深刻理解供求關系的理論邏輯和實施條件,把握好總需求調控與供給側改革的關系,“兩手并用”,雙管齊下,才能取得有效結果。

  當前為什么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樸素意義上說,供給就是出售,需求則是購買。供給方為產品賣方,需求方為產品買方。供給方持有產品,需求方持有貨幣。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中,產品—貨幣關系高度發展和復雜化、系統化。從總體上觀察,產品方和貨幣方都形成了非常龐大的體系,經濟學可以將這復雜系統大致歸類描述為有其供給側和需求則。供給側為產品側,需求側就是貨幣側。前者是生產和提供產品的所有活動,即實體經濟體系;后者是形成購買力的活動,即貨幣經濟體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早期市場經濟中,貨幣也是實體經濟產出品,即主要是金銀等貴金屬。因此古典經濟學將貨幣定義為充當交換媒介的商品,馬克思則認為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總之,那時貨幣體系的主體是同其他商品一樣由勞動所生產的產品。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絕大多數貨幣不是由實體經濟生產出來,而是由貨幣當局(通常是政府)和金融體系“創造”出來的,甚至被通俗地說成是由貨幣當局“印”出來的,過去叫“鑄幣”,現在叫“發行”。實際上,除了占少數的“基礎貨幣”由貨幣當局供給之外,流通中的絕大多數貨幣是由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儲蓄—放貸活動所“創造”的,是信用關系的產物。于是,所謂“貨幣”演化為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系統,而且具有很大程度的“虛擬”性,甚至可以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創新”發展。這樣,甚至連經濟學家都難以準確定義貨幣和精確計量經濟體系中的貨幣量。因而對貨幣的統計不僅有M0、M1,還有M2、M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中國2015年統計公報,到2015年12月末,全國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2萬億元,狹義貨幣(M1)余額40.10萬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達139.23萬億元。如果需要,還可以統計M3、M4,以致更加廣義的具有交易媒介功能或能夠發揮“流動性”功能的“準貨幣”“類貨幣”等。

  由于存在這樣的供求對應關系,所謂宏觀經濟供求平衡就可以大致理解為供給系統所生產的產品總量同貨幣系統所形成的流動性總量間的均衡。據此可以設想,通過調控貨幣流通總量(流動性)來對產品產生即經濟增長進行調控:當增長緩慢(失業率高)時擴大流動性(實施貨幣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加速;當經濟過熱時收縮流動性(實施貨幣緊縮政策),給經濟降溫。這就是以需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宏觀經濟學干預政策的基本原理,通常也稱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

  由于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經失去了同(貴金屬)生產的聯系,經濟體系中的貨幣量或流動性主要是由金融體系的信用活動所產生的“乘數效應”所創造的,所以主要表現為“債務”量,特別是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額。于是,從需求側著力的經濟刺激,即擴張貨幣,總是表現為形成更多的債務。所以如果長期實行需求刺激政策,無節制的債務擴張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良債務和不良貸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積累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這就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現實。

  為了應對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聯手實行貨幣擴張政策,美國叫“量化寬松”。其實質都是擴張貨幣,加速債務增長(擴大政府債務、金融機構債務、企業債務,也叫加“杠桿”),也就是以加大流動性來“創造”需求,力圖遏制“自由落體式”的經濟下滑。這樣的宏觀需求管理政策在一定限度內可以起到經濟調控作用。但是如果超出一定限度,不能適可而止,就必然導致供給方“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因為與其對應的則是大量增長的債務而不是有效需求。于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債務,特別是銀行不良貸款,卻越積越多。

  在此情況下,如果為了追求高速增長而繼續通過擴張貨幣來刺激經濟,就意味著不良債務與過剩產能及庫存的不斷輪番增加,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經濟策略轉向更加注重供給側就是必然選擇。即要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措施,簡政放權,激活供給,輕裝前進。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