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保江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亞洲博鰲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激發自動力,培育新動能。這既是近期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目標的具體要求,又是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宏觀政策取向。
客觀地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還未完全散去。中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必須著眼擴大內需,激發自動力,培育新動能。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大搞“再工業化”,周邊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提高,以及形形色色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泛濫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更要注重發掘國內發展潛力,切實發揮好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獨特優勢。
激發自動力,說到底是要把中國經濟自身的獨特優勢用好。首先要用好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飛速發展,但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總體上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期。處于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就意味著我國經濟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種發展空間不僅表現在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仍會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而且表現在生產要素、人口資源向第二、三產業和城鎮聚集而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上。其次要用好中國人口基數大,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快,以及由此創造的巨大市場空間。我國人均GDP已接近8000美元,特別是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快于經濟增長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尤其是信息產品、影視文化產品、旅游養老等消費增長迅速。這不僅會繼續給老百姓提供物質產品的傳統產業創造需求空間,而且會為老百姓提高優質服務、信息文化產品的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巨大需求空間。再次要用好高儲蓄率、高資本形成率以及由此帶來的充足社會資本。目前我們居民儲蓄總規模約54萬多億人民幣。如果我們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體制機制創新,進而把高儲蓄的優勢充分釋放到能夠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的全新的投資領域中去,必將繼續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需要的自動力。最后要用好我國的人力資本優勢,繼續延續支撐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嚴格地說,我們現在還不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國家,盡管勞動力規模由2012年的9.37億降至2015年的9.11億人。但我們仍然有一個世界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更何況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據美國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2億大學畢業生,高校畢業生將超過美國勞動力的總和。如果我們通過積極實施放開“二孩”和延遲退休政策,并控制好企業人工成本上升的速度,不僅我國許多優勢產業生命周期可以繼續延長,而且會為許多知識密集型新產業提高充足的人力資本支持?,F在的勞動力短缺總體還是結構性的,并未發生總量性短缺。
培育新動能,說到底是要通過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主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不僅是新興產業崛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前提,而且是全要素生產率特別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不高的,只有52%左右。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2020年我國的研發投入要達到GDP的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達到60%。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加強勁的發展新動能。
當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也是推動和保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新動能。像科技進步一樣,制度創新也被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內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僅僅一個“三證合一”的商事制度改革,每天就新增注冊企業1萬多戶??梢姡绻黜椄母锱e措真正到位,各種制約發展的利益藩籬得到徹底拆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將成為一股熱潮,各種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國經濟又何愁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永續動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