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李金華
按照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學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規范性研究和實證研究。規范性研究,就是以一定的價值標準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實證研究則是通過樣本觀測數據的分析驗證得出結論。規范性研究強調演繹推理、價值判斷;實證研究基于客觀事實的檢驗分析,強調結論要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事實上,推崇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實證經濟學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53年發表的《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一書中指出,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其基本特征是對未來進行預測,并且將預測與實際情況相比,從而考察其精確性和一致性。他強調,現實假設與理論有效性是獨立無關的,一個命題是否是科學的,要看其是否能證偽或被否定,能被否定、被推翻,則其是科學的;反之就是非科學、形而上學的。而規范經濟學代表人物奧地利學派的哈耶克、法蘭克福學派的哈貝馬斯則認為,經濟學是建立在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特定聯系基礎之上的,必須區分經濟學研究的實證性和規范性,將經濟現象的經驗事實與社會倫理道德完全隔離開來是絕不可取的,可以強調實證科學的重要性,但決不能貶低和排斥規范方法。他們強調,規范性的規律和價值判斷依賴于人類的主觀意志,并且始終處在不斷修正和完善過程之中,規范經濟學中的原理、假說、論證不一定非得完全符合自然科學的實證模式,經濟學結論的對與錯、是與非并不源自經驗現象的觀察結果,而是源自人類對行為規范的倡導。
雖然為了各自所持的立場和認知,規范性研究和實證研究曾有過激烈的論爭,但最終并沒有得出一致性意見,反而是這一議題被擱置下來,經濟學研究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不斷地向前發展。而且,西方典型的宏觀經濟學研究范式和微觀經濟學研究范式也出現了理論上一體化的趨勢。一些經濟學家注意到了宏觀經濟分析中的微觀基礎、微觀分析中的宏觀意義,繼而選擇從微觀層面的經濟人行為出發來研究和解釋宏觀經濟現象,或者樂于從宏觀研究中觀察微觀經濟世界。這使得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邊界漸趨模糊。因此,區分一項經濟學活動中的研究范式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且也是困難的。所幸的是,無論是使用嚴謹的邏輯推理,還是依靠客觀事實的檢驗分析,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一致的,即在于揭示經濟現象的本原,提高稀缺性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提高國民福祉。因此,殊途同歸,規范性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目標指向是相通的,這決定了兩種研究范式互通共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從科學研究的意義上講,研究目標、研究結果是根本,研究范式是形式、工具和手段,并不構成研究活動的決定要素。事實上,現代經濟結構日趨復雜,經濟事實影響因素眾多,單純的規范性研究或者單純的實證研究已無法應對日趨復雜的經濟學問題。經濟全球化、互聯網經濟、資本市場、產業升級、跨國貿易、科技革命,等等,其復雜程度遠遠超出彼時經濟學家的設想和預期,極大地挑戰著當代經濟學家的認知、智慧和研究能力,顛覆著傳統的經濟學邏輯和研究思維。顯見的是,再嚴謹的邏輯推理也難以導出經濟危機的治理良策;再理性的價值判斷也無法定性所謂“經濟人”的行為準則;再全面的經驗觀察也尚未觸及微觀世界的所有經濟個體;再精準的數理運算也不能預測復雜經濟現象運行的必然結果;再科學的事實檢驗也未能洞悉經濟現象背后的隨機因素。更多情況下,經濟學研究既需要實驗觀察、數據處理、樣本分析,也需要假設檢驗、演繹推導;需要研究手段、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當下,中國經濟學界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經濟學研究精細化、數學化,相當多的經濟學論文追求數學模型的唯美,數理推導的嚴密,語言表述的雅達;追求成果的所謂的學術性,而忽視了研究內容的價值,忽視了對問題本身的解決,使研究超然于客觀現實,成果無益于社會,無益于大眾,從根本上背離了科學精神,背離了科學研究的本質。因此,經濟學研究應該正本清源,強調科學研究的精神,追求科學研究的本質,倡導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堅持認識的客觀性和辯證性,探索本原,追求真理。故而科學研究的成果必須源于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是實用的,是能為人類服務的。自然科學成果之所以比人文社會科學在現代社會受寵,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科學成果更能直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能直接促進人類福祉的提高。因此,經濟學家要把解決問題、服務人類作為一切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出發點。需要認識到,無論是規范性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不足或缺陷,二者需要互補,而不是排他。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范式要服從目標,無論選用何種范式,都不能脫離根本,都要服從目標。價值判斷不能存偏見,事實陳述不能帶主觀,個人選擇不能留偏好,實驗分析不能有虛假。研究中,需要價值判斷便作判斷,需要樣本分析就作分析,需要實證檢驗就作檢驗,研究范式可以是規范性研究,也可以是實證研究,還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研究,這是當今經濟學家應該秉持的科學研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