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黨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中國工程院黨組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論述的豐富內涵,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創新強國作出貢獻。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
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創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動,向少數創新中心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這勢必對國際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方面,我國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創新版圖。歷史上,我們曾長期位居世界經濟大國之列,但由于技術落后和工業化水平低,近代以來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中國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術落后、制度落后。當前,我國創新能力依然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是對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情況深刻研判后作出的重大部署。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加緊謀劃部署科技創新發展,搶占科技發展先機。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密切跟蹤、迎頭趕上。而中國的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比如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正在向工業4.0邁進。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次機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就算實現了工業化,還是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另一方面,我國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我國進入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和發達國家在把握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上的機會幾乎是均等的,這為我們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只要我們抓住機遇,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大力推進工業2.0、3.0、4.0并行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就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追趕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大大加快我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是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只是跟在別人后面追趕,不能搞出別人沒有的一招鮮,最終還是要受制于人。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賽跑,誰見事早、動作快,誰就能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機會稍縱即逝,新賽場、新規則是我們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一旦錯失我們又會重新陷入產業價值鏈“低端鎖定”的被動局面。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回望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獨立自主地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從一窮二白成長為科技大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中國的崛起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科技格局。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無不寄托著現代中國人對于改變落后面貌的強烈渴望,無不彰顯黨和政府對于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充分運用“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法寶,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鐵路、北斗導航、超級計算機、載人深潛、特高壓輸電、先進核電、國產大飛機等工程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制造龍頭企業。這些偉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凝結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國特色科技舉國體制的成功典范。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比如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中,我國操作系統、核心芯片等關鍵技術瓶頸仍未根本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等環節缺乏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領域是一個無形的競技場,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是市場換不來的。如果這些技術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就會受制于人,喪失發展的主動權。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最關鍵的是要把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學研判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超前規劃布局,切實加大投入,搶占先機,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程化產業化是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而工程化、產業化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和重點所在。
工程科技承擔著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大任務,是科學技術改變世界的直接工具,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場實現產業化,才能真正轉化為強大的現實生產力,如果錯失,就會喪失發展的主動權。例如,曾經居于傳統膠片行業全球壟斷地位的柯達公司,早在1975年就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但由于戰略性決策失誤,沒能將這一技術創新成果及時工程化產業化,錯失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機,隨著傳統膠片產業被數字化技術所顛覆,柯達公司破產。
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要始終抓住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這個關鍵,特別是實現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工程化產業化,把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驅動力。要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依靠創新培育發展高端產業,積極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帶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要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推動實施“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動力,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四、必須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目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才隊伍規模世界第一,但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
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更加注重培養、用好、吸引各類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強化激勵機制,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鼓勵;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廣大院士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范,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國家決策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國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切實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院士領軍作用。廣大院士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攻克了諸多工程科技難題,為推動我國科技水平提升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了引領和表率作用。同時,中國工程院積極發揮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重要作用,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開展戰略咨詢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時代既賦予中國發展興盛的歷史機遇,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中國工程院黨組將緊緊依靠廣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奮發圖強,勇于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