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及時受理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案件,依法制裁各種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嚴格追究違法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例如,被稱為“3Q”大戰的奇虎公司訴騰訊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是互聯網領域兩大領導企業之間的反壟斷糾紛,在國內外廣受矚目。最高法院二審判決在該案判決中首次明確了互聯網領域市場支配地位認定標準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分析原則與方法等重要裁判標準。有評論指出,該判決為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反壟斷的裁判樹立了一個標桿,將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記者:“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致力于創新的企業特別擔心相關案件石沉大海,久拖不決。“十三五”時期,司法系統如何改革創新,提高效率,為保護創新提供優質服務?
劉貴祥: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全國法院系統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按照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把服務開放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等三大服務做實、做好。
首先,打造便捷、陽光司法,為企業創新提供公開透明的司法服務。2015年5月1日全國法院全面實施立案登記制改革,對依法應當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嚴格按照法定條件和程序處理當事人起訴材料,不得設置法外條件限制當事人訴權。從根本上解決了“立案難”問題。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訴訟服務中心,積極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綜合性、低成本的訴訟服務。今年將在全國法院大力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更好地方便群眾訴訟。
同時,依托信息化全面深化司法公開。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打造了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司法公開平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及時公開案件的立案、庭審、宣判、執行等訴訟過程,方便當事人及時查詢了解訴訟進程。
其二,正確審理金融借貸糾紛,支持金融創新。2015年,人民法院審結金融案件105.3萬件,其中包括私募股權糾紛、金融衍生品糾紛等新型案件,維護了正常金融秩序,有力支持了金融創新。針對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中發生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積極研究制定相關的司法政策,努力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健康開展。同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發布,對指導各級人民法院正確適用法律,統一裁判標準,規范民間借貸,在統一規范的金融體制改革范圍內,支持和保護民間金融創新,促進民間資本的市場化有序流動,緩解公民、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人民法院在維護金融秩序、支持金融創新方面的工作包括:要妥善處理刑民交叉問題,劃清合法借貸與非法借貸的界限,區分正常的借貸行為與利用借貸資金從事違法犯罪的行為,既要依法打擊和處理非法集資犯罪,又要依法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要準確認定合同的法律效力,對企業間為生產、經營需要簽訂的民間借貸合同,依法維護其合同效力,保障企業自主經營;對生產經營型企業從事經常性放貸業務,嚴重擾亂金融秩序,造成金融監管紊亂等情形,堅決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否定其合同效力,維護市場經營秩序,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要嚴格按照司法解釋確定的利息保護原則,依法只對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以內的利息予以司法保護,在充分考慮市場主體需求的基礎上,維護利率市場秩序,促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其三,進一步完善破產制度,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規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充分發揮破產清算程序在淘汰落后企業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記者: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創新賴以生發和進行的條件。在提高誠實守信、創新發展者“獲得感”方面,人民法院將扮演什么角色?
劉貴祥:誠信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是創新賴以生發和進行的條件。最高人民法院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的要求,立足審判執行職能,促進社會誠信建設,不斷增強誠實守信、創新發展者的“獲得感”。一是大力推進訴訟誠信建設,探索建立激勵當事人積極提供證據的訴訟機制。對故意逾期舉證、毀損隱匿證據、阻礙和抗拒證據保全、妨礙證人作證等不誠信訴訟行為,依法予以制裁。加大對虛假訴訟行為的懲處力度,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追究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提供虛假證據等行為人的法律責任。二是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制度建設。三是深入推進網絡查控系統建設。現在已經連通57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全國22萬個銀行網點的被執行人存款進行查控。此外,還與公安部、農業部、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國家工商總局、其他網絡金融平臺建立聯網,查控被執行人其他財產形式。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網絡查控系統功能,推動網絡查控系統在全國法院的推廣應用,不斷拓展網絡查控的范圍,實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的莊重承諾,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經濟日報記者 馬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