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江軍
隨著信息化、互聯網的發展,我國貧困人口和家庭與富裕人口和家庭之間、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為此,要結合“寬帶中國”戰略,加快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上網條件,使互聯網成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在互聯網時代,扶貧工作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互聯網+扶貧”發展,建立“制度+技術”的扶貧工作新模式。
以大數據實施精準扶貧
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因此,要歸集、采集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和家庭數據,建立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開展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大數據分析,真正實施精準扶貧。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包括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基本信息以及貧困等級、致貧原因、扶貧措施受益情況等。目前,公安等部門已經建立一個龐大的人口基礎信息庫。可以利用公安部門已有的人口和戶籍數據,獲取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基礎數據,如貧困人口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住址、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等,貧困家庭的地址、人員構成等。可以根據年收入情況,劃分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貧困等級,如特別貧困、比較貧困、一般貧困三級,并在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中進行標記,以確定對每個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扶貧力度。可以根據收入來源、支出狀況、身體和思想狀況等分析致貧原因,對致貧原因進行分類,如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子女教育致貧、因喪失勞動能力致貧、因居住環境致貧、因文化素質低致貧、因好吃懶做致貧等,并在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中進行標記,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
建好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之后,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掌握一個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分布規律、主要特征、結構等,如不同貧困程度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占當地人口和家庭總數的比例、不同貧困程度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占比、主要致貧原因等,有利于宏觀把握本地區的扶貧工作重點、扶貧措施和扶貧模式。
值得指出的是,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是一個動態數據庫,而不是一個靜態數據庫。這是因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是動態變化的,有的人口和家庭脫貧之后不再屬于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有的原來不是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因各種原因成為新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
以互聯網實施信息扶貧
許多事例表明,信息閉塞是產生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不掌握農產品銷售需求信息,農產品賣不出去,守著優質農產品卻依然貧困;不了解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識,養成不良生活習慣,小病積成大病,因病致貧;不知道災害預警信息和防災救災知識,因災致貧。
隨著信息化、互聯網的發展,我國貧困人口和家庭與富裕人口和家庭之間、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我國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64.2%和30.1%,相差34.1個百分點。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只占27.9%。
為此,要結合“寬帶中國”戰略,加快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上網條件。各級扶貧機構要通過組織培訓活動、動員志愿者等方式幫助當地貧困人口中普及互聯網知識水平,提高互聯網技能水平,使互聯網成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扶貧過程中,各級扶貧機構要充分發揮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相關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作用。例如,電信運營商在電信資費方面對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給予適當減免等優惠政策。貧困地區相關政府部門可以與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運營商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開展合作,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在網上銷售農產品。探索通過“互聯網眾籌”方式動員廣大網民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提供資助、捐助。組織志愿者幫助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學會使用電腦和手機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