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郭春麗、易信
“十三五”規劃在指標選取方面,反映了創新驅動、提質增效、補齊短板、改善民生等發展導向;在指標值確定方面,既力求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又立足客觀實際,充分考慮現實可行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確保指標在規劃實施中更好發揮引領作用。
智庫觀點
指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核心和精華,從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看,“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包括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等四大類25個指標。從指標類別看,基本延續了“十二五”規劃從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資源環境、人民生活等四方面分類的方法,只是從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和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發,用“創新驅動”取代了“科技教育”的分類表述,從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和強調提升全體人民生活質量、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出發,用“民生福祉”取代“人民生活”的分類表述。
從指標選取及目標值確定看,“十三五”規劃的指標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經濟發展指標更加體現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類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城鎮化率、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等4項指標。與“十二五”規劃相比,增加了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并同時設置了兩種統計口徑的城鎮化率。
全員勞動生產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活動效率的重要指標,也是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人員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設置這一指標,既體現了“十三五”時期我國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戰略思想,也體現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由依靠要素投入到依靠創新和效率提高轉變的趨勢。“十二五”時期,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術管理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提高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1年的6.34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8.74萬元/人,保持了年均增長7.44%的速度。綜合考慮未來產業結構調整趨勢、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素質提高等因素,“十三五”規劃對全員勞動生產率制定了年均增長6.6%,2020年大于12萬元/人的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農民工和市民“雙軌運行”的城鎮化,當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但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77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戶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這在統計指標上表現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大,2015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39.9%、56.1%,二者相差16.2個百分點。從促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出發,“十三五”規劃同時設置以上兩種統計口徑的城鎮化率,并制定五年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1個百分點(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3.9個百分點(達到45%)的目標,與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進行了對接,目的是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我國工業化正處于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第二產業比重將進一步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加速上升,產業結構逐步從以制造業為主轉向制造與服務并重。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5.5%,2013、2014、2015年分別達到46.9%、48.1%、50.5%。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態勢基本形成。適應近年來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占GDP比重加快提高的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十三五”規劃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制定了五年提高5.5個百分點、2020年達到56%的目標,比“十二五”時期制定的五年提高4個百分點的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
創新驅動指標更加注重激發創新活力、挖掘“雙創”潛能
創新驅動類包括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科技進步貢獻率、互聯網普及率等4項指標。前兩個指標在“十二五”規劃中已有,但從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發,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五年累計提高目標值由“十二五”時期的1.6件提高到“十三五”時期的5.7件。考慮到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目標“十二五”時期未完成且“十三五”時期GDP基數更大,將這一指標值由“十二五”時期的五年內累計提高4.5個百分點調整為“十三五”時期五年累計提高4個百分點。
科技進步貢獻率、互聯網普及率是“十三五”規劃新增加的指標。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必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提高效率轉變,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反映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和增長質量提高的重要指標,2015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5.3%,而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和潛力,因此“十三五”規劃設置了這一指標,并制定五年內提高4.7個百分點的目標。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是我國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舉措,未來互聯網將引領更多領域實現“創新驅動”,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十三五”規劃首次將互聯網普及率列入,并設置了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2個具體指標,制定五年內二者分別從40%、57%提高到70%、85%的目標,旨在加強中國信息通信能力建設,提高整體信息化水平,為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和發展互聯網經濟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