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胡偉
【核心觀點】近年來,公眾通過互聯網直接和深入地參與到了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廣度和深度在中國政治過程中是前所未有的。對于還需要不斷建設和完善的中國民主政治來說,網絡參與構成了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的新途徑,對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起著不可替代且立竿見影的作用。我們的領導和管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呼喚,本身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要適應這個大趨勢,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他還特別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這一重要講話,不僅為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以網絡強國助推治理現代化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信事業的發展進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這一戰略部署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等。由此,我國網信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就,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互聯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國正在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邁進。
需要指出的是,“網絡強國”不僅需要技術升級,更重要的是實現治理轉型,是以技術升級促動治理轉型,其根本目標在于實現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不可避免要破除傳統的統治模式,導向國家、市場、社會和公民等多元主體的共治局面。而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則為我國的治理現代化插上了翅膀,為廣大公民參與公共治理搭建了有效的平臺。
在以往的統治模式中,信息傳播等級森嚴,信息分布呈“倒金字塔”狀,層級越高掌控的信息越多;而在信息化時代的治理模式中,互聯網的普及使公眾不僅作為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面對這一變化,一些領導干部還抱著以往應對網絡的“一怕、二躲、三堵”心態,自然無所適從。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政治共同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變“平”,并且還在不斷地改變各種規則、角色以及相互關系。金字塔式的傳統政治結構,正向網絡化的扁平化發展。從謀定后動到快速反應、從行政指令到協作治理,我們的領導和管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呼喚,本身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以網絡民主促進公民有效參與
以“網絡強國”助推治理現代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網民的政治參與,對于黨和政府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網民的政治參與,構成了我國民主政治的一個新的重要生長點,對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政治參與的質量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主觀方面是公民的參政能力和素養,客觀方面則是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渠道。互聯網的應用,在上述兩個方面都可能起到積極作用,特別是為我國的民主參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便利的、有效的途徑,從而大大擴張了公民參與的規模和數量。近年來,公眾通過互聯網直接和深入地參與到了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廣度和深度在中國政治過程中是前所未有的。而在這新一輪公眾參與的狂飆突進中,政府也難能可貴地做出了有益互動,網絡成為領導貼近群眾的新平臺。對于還需要不斷建設和完善的中國民主政治來說,網絡參與構成了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的新途徑,對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起著不可替代且立竿見影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互聯網的運用,對網絡民主的研究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新的課題,但即使在發達國家其理論和實踐都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相比之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網絡民主的實踐是相對超前的,有可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