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提出來的一個重大的戰略任務。一般人想到供給側改革,可能首先想到一些行業產能過剩,更容易想到工業方面要調整,實際上農業的供給側也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改革。那么,農業供給側改革都包含哪些內容?怎么改?中國經濟時報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程國強、國家發改委產業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涂圣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進行了解讀,供讀者參考。
嘉賓
韓長賦農業部部長程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涂圣偉國家發改委產業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彥文
圓桌論壇
韓長賦: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近年來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目前來講,我們供給的能力和總量不會發生太大的問題,但當前的突出問題是在結構方面:我們有的農產品多了,比如玉米,年度性、階段性供大于求了,有的品種缺,比如大豆。在農產品質量方面,應該說“大路貨”很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尚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農業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的目的,一是使我們的農產品能夠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也就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二是通過改革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我們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使農民得到更多的收入。三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揚長補短,一方面使我們的生產能力得到鞏固,另一方面使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得到改善。從這三方面來講,我們都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要重點抓三件事或者在產品結構上重點抓三件事:
第一件事,調減玉米。現在糧食庫存多,主要是玉米多。我們現在小麥是基本平衡,大米是平衡略余,主要是玉米多了一點。要推進糧改飼、糧豆輪作,甚至有些地方要開展休耕試點,把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適當調減下來。
第二件事,增加大豆。我們是大豆原產地,我們的高蛋白大豆還是有優勢的,做豆腐、生豆芽,還是我們自己的大豆好。現在大豆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我們進口大豆是需要的,是難免的。但我們還要把國產大豆的優勢發揮出來,具體講要搞好目標價格試點,另外開展大豆品種攻關,還有要提高大豆生產效益,包括產業鏈建設。
第三件事,提升牛奶。牛奶大家都很關心,近年來我國的奶業得到長足發展,我們奶制品營養和衛生指標也都符合國家的標準,有的是和世界標準接軌。但現在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奶業曾經出現過問題,而且偶爾在局部地區還出一點負面信息,所以市場對國產牛奶缺乏信心。
總而言之,我們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們農業的生產更加符合市場、更加適應消費、更加提高效益,提高競爭力,使我們的生產和消費兩端、使我們的農民和市民兩方面都能夠得到好處。
程國強:農業發展的內外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
首先是對目前的農業形勢判斷,從宏觀角度分析,應該從兩個視角進行決策,一是在全球經濟形勢比較低迷的情況下,就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中,農業是一個風吹草動,不管是市場的供應還是市場價格的波動,對宏觀經濟都有影響。
二是在全球競爭中,現在主要一些農產品,全球的運營也就是國內的市場。盡管運營連續幾年豐收2億多噸,但是2015年替代率一點都沒有減少,可能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要慎重考慮,在全球的農業中,中國農業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今后的五年整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因,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從競爭的基礎來看的話,大概有四個特征決定了中國農業的道路不同于其他國家:
第一就是仍然有細碎化、農戶兼業化。盡管最近五年來,我們在推動農業的規模競爭,但是從總量上看,細碎化還在發展,這是我國農業參與全球競爭中一個很難逆轉的劣勢。
第二就是勞動力弱質化,農業副業化的趨勢仍然沒有逆轉。我們最近20年都在跟蹤,在傳統農區,農業經營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十分之一。這也是我們在設計農業補貼政策和支持政策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我們補貼農戶什么?是補貼他的成本,還是促進他增收?
第三就是農業成本的地板在攀升,價格和補貼面臨天花板。這是“十二五”向“十三五”轉換期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政策的困惑所在。從個這角度來看的話,最近五至十年,農村勞動力的工資跟城市勞動力的工資開始持平,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停滯,即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出現了。農業成本上漲的過程中,我們的政策強度也在加大,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政策的一個困惑之處:怎么個補貼法,怎樣有針對性,怎么才能有效?
第四就是農業資源發展的緊箍咒。這四個特征都要求對整個農業的發展方式進行調整,所以“十三五”期間的一個基調就是供給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