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污染工業產業轉移。
上世紀農村80-90年代存在的一些小作坊式工廠,如小食品、小酒廠、小化工、畜禽養殖等在一些地方開始復燃。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些小工廠的經營者大多曾經在外打工或者投資,見過世面,有一定的知識和文化,工業和技術雖具有一定技術含量,但是大多屬于國家規定要淘汰的設備和工藝。
三是村民生活方式改變。
隨著村村通公路網的健全,農村勞動力的短缺,農村開始出現城市化的現象。不僅住房建設出現區域城市化,而且生活方式也開始城市化,包裝食品、沖水馬桶、燒煤燒氣燒電、機動車輛、無線網絡、有線電視等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但也帶來一些環境問題,如家庭個體養豬基本絕跡,以前家家戶戶堆放有機垃圾的糞坑不見了,人畜的農家肥還田現象少見了。在農村的一些坑坡邊,隨處可見自發形成的生活垃圾堆。一些地方通自來水后,農民就更不重視水環境的保護。
四是農村環保意識落后。
目前,中部地區農民的環保意識總體落后于城鎮。盡管農民在日常的交流中開始把環境污染作為一個重要的議題,都知道丟的垃圾和排污水會影響環境保護,但是仍然以“與我無關”的心態予以丟棄。在一些農村,鄉鎮規定不得丟棄垃圾,由村統一收集后由鄉鎮統一轉運到縣,盡管如此,隨意丟棄垃圾的現象還很普遍。
五是經濟刺激機制缺乏。
目前,廢紙、廢塑料、包裝材料、廢鐵等廢品價格低廉,以前熱門的農村廢品回收生意不再引起農民的關注。在外打工一天一二百甚至三四百元的收入,遠遠大于挨家挨戶回收廢品的收入。從事廢品收購的人不僅少,而且大多以不能外出務工的老年人居多。由于賣不出錢,很多農村居民索性將廢品予以丟棄。
六是規劃與基礎設施沒有跟上。
目前縣以下的城鎮化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呈現粗糙化的特點??傮w上看,農村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雖然農村修好了路,很多農村家庭中安裝了自來水,開上了車,有的建設了抽水馬桶和家庭的排水設施,但這種進步還是不配套的。在廣大的鄉鎮,與城鎮化配套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缺失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解決。在中部地區的鄉鎮建設中,污水處理廠很少,有的鄉鎮即使建設了,也因為費用征收不上來或者運行虧本,很難得到有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