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崔文苑 曹力水
嘉 賓:
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賈 康
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 張連起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主權評級團隊負責人 于國龍
不必理會不客觀評級
前不久,穆迪、標普兩家機構先后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惠譽則在4月6日發布的報告中,仍維持對中國信貸評級前景“穩定”的判斷。這些機構的評級結果為何存在偏差,該如何看待?
張連起: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可以解釋為何三大機構的評級結果出現偏差。因為穆迪和標普更多是根據某個時間節點得出的結論,很多涉及經濟的改革舉措、最新的經濟數據還沒有公布,貿然宣布下調評級顯得非常草率。惠譽4月6日發布的結果,就是結合中國最新的經濟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對一個時間段而非一個時間節點進行的判斷,較為客觀。
事實上,個別機構下調對中國信用評級的展望也并不等于降級。所謂主權債務評級,是信用評級機構對一國政府作為債務人履行償債責任的信用意愿與信用能力的評判。穆迪、標普、惠譽這些機構,對主權信用評級大多分12個左右的檔次,每個評級后面都帶有展望。舉例來說,評級如果對應的是一個人“戀愛—訂婚—結婚”中的“戀愛”階段,那么展望對應的就是“戀愛”下一步的趨勢預測。由此看出,判斷存在較大的彈性空間,并不一定完全客觀準確。
評級結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大可不必過于看重。從行業內部看,畢竟這些機構是以“出售報告”來盈利的公司,不可避免地會因“短視”給出不夠客觀的評級。2011年穆迪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對49家中國公司的財務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給出警示,導致相關企業股價下跌,違反了香港證券期貨條例。近日,香港證券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宣布,對穆迪處以1100萬港元的罰金,這就是給出不負責任的報告后必須承擔的責任。
賈康:長期以來,西方評級機構把持著信用咨詢市場的壟斷地位。他們既定的計算方法,并非適用于所有國家,而且評級結果前瞻性不足的缺陷不斷暴露。
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這些國際評級機構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其提供的評判本應該具有前瞻性,但事實上大多是“馬后炮”。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這些評級機構并沒有發揮提示和預警作用,危機之后卻普遍下調各國評級,對復蘇過程的反映也不夠準確。亞洲金融危機時,穆迪在一天之內將韓國的信用評級下調了11個檔次。事后表明,穆迪當時的評級是錯誤的,并沒有預見到韓國未來經濟走勢,反映的情況也不夠真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定力,不能聽風就是雨,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此前的兩家機構評級未能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發展趨勢,也沒有反映出我國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以及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的最新進展。最新發布的惠譽的評級,與當前中國經濟觸底反彈、趨于穩定的實際形勢較為吻合。不過,也應該從這些評級機構的判斷中得到一些警示,認清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存在重重困難,須注重在穩增長上加力增效。
于國龍:當前,三大評級機構在主權信用評級的理念層面,主要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以私有化、自由化等為主要內容,是對西方國家發展模式的肯定和推廣。這直接導致了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此框架下的評級相對較低。
主權評級是信用評級領域最不成熟的業務板塊。這不僅在于影響主權信用質量的因素過于龐雜、信用風險傳導路徑難以判斷把握,更重要的是主權信用評級與企業評級在理念上存在本質性的區別。對企業信用質量的衡量在全球范圍內存在較為統一的評價標準,與企業評級不同,主權評級涉及的分析要素眾多,并且橫跨政治學、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發展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導致評級機構的主權評級業務在最初開展時缺乏系統性的指導理論。
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國際分工地位,面臨不同的經濟社會問題,因此也會采用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予以應對。評級機構在開展主權評級業務時,應秉持評級理念的包容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更準確地揭示主權信用發行人真實的信用風險水平,進而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和信賴,最終也才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投資者仍保持較強信心
目前的信用評級結果,市場層面是否已經有所反饋?會否對國內外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總體經濟形勢?
賈康:市場專業人士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也會有更為全面和科學的分析判斷,因此評級結果還未對市場上產生特別明顯的影響。對于評級結果,社會的重視程度在降低,認識也趨于理性。我們需要做的是,避免對其產生過度悲觀和恐慌的情緒,應對評級結果進行充分的討論,用中肯的態度,對確實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今年中國經濟有望階段性觸底,開始企穩向好,對接中高速發展平臺,這將開啟新的發展階段。階段性觸底的信號已經在逐步釋放。比如,制造業利潤實現正增長,PMI指數這一先行指標也開始向好;施工機械的訂單數全線飄紅,印證了前一段時間項目落實陸續到位;鋼鐵行業的訂單數也在增加……這些都是好兆頭。另外,大力推進PPP等穩增長的措施繼續發揮作用,積極財政政策也在繼續發力,這些在評級中都沒有得以體現的“正能量”,恰恰是判斷中國經濟向好最真實有效的指標。
未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各方面改革進程中,首先要堅持市場化取向,淘汰落后產能;政府還要在注重機制創新,通過PPP、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產業基金等供給側改革的機制創新,加快結構優化,釋放市場活力的同時,繼續支持生產率整體躍升的超常規發展。
張連起:從市場影響看,穆迪下調我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以后,境內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人民幣匯率走勢并未受到展望下調的影響,境外主權債券收益率、離岸人民幣匯率也未因此出現波動,說明市場投資者并未受其影響,保持了較強的信心和良好的預期。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和穩定力量。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極其復雜的形勢,我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是主動承擔國際社會責任、為全球經濟復蘇貢獻一份力量的切實舉措。2015年,我國GDP增速為6.9%,據有關數據顯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同時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韌性很強、回旋余地非常廣闊,不能因為某些機構在某個節點得出“短視”的評級結果,就否認向好的經濟發展勢頭。
根據較長時間段的數據表現來看,中國經濟隨著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這將為主權信用評級的長期穩定提供堅實的保證。另外,希望未來幾年,中國本土的專業性評級機構能快速發展,增強在國際評級市場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