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針對主體的改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各個主體共同行動,如果每個主體都能采取節約資源、治理環境、愛護生態的行動,則生態文明建設必成。而要調動各個主體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制定激勵政策,另一方面要推進各個主體自身的改革,消除其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制度根源。改革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改革。對國有企業而言,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產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壟斷行業準入制度改革、能源資源價格改革等,減少和抑制壟斷,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對政府來說,要通過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強化公共服務,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減少企業和政府對資源環境的依賴,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針對生產要素的改革。供給側也就是生產側,總供給可用生產函數來表示,產量由生產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共同決定,全要素生產率又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決定。其中,要素投入是指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量的增加”;要素升級是指生產要素“質的提升”,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信息化等。需要強調的是,好環境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生產要素。為此,要重點推進針對要素有效投入和要素升級的改革,特別是符合供給側改革要義的促進要素升級方面的改革:通過推進科技制度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減少經濟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程度,促進綠色低碳技術進步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通過推進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不斷提高全民素質,增加人力資本,實現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率;通過金融制度改革,優化資金配置,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發展綠色金融;通過土地制度改革,抑制土地財政,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減少土地浪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資源保護主體及其責任,避免“公地悲劇”,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通過環境制度改革,明確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及其責任,劃定生態紅線,推進生態環境產品交易,遏制環境污染惡化趨勢。
推進針對結構的改革。結構優化可提高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結構優化要結合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等來推進。比如,推進新型城鎮化,可以使農民從較低效率的農業和農村轉移到較高效率的非農產業和城市。由于城鎮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和聚集效應,可以集中分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可以集中治污,因而可從總體上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減少單位GDP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意味著區域分工協作的深化。根據經濟學原理,分工協作加深可極大提高效率,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效果。當前,阻礙結構優化的制度還比較多,如戶籍制度、城鄉差別福利保障制度、城鄉不統一的土地制度、行政區劃制度等。因此,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流動的障礙,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更多農民共享現代城市文明;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盡快形成城鄉統一的養老、醫療衛生、低保、公共服務等制度;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如推進省直管縣改革等,減少管理層級,實現責權利對稱。通過這些針對結構的改革,可以促進結構優化,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