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洪銀興
當前,智庫建設已成為高校熱門話題與重點發展方向,然而對于建設什么樣的高校智庫,如何建設高校智庫,依然處于摸索階段。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從事高??蒲小⒐芾砉ぷ鞯恼J識和體會,談幾點關于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建好新型高校智庫的思考和建議。
首先,建設新型高校智庫應充分發揮高校已有科研機構的作用。
智庫建設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個方面,在目前我國高校的“智庫熱”下,一哄而上,不管是否具備條件都不切實際地建智庫,甚至把智庫建設放到了學科建設之上,不僅有悖于大學的辦學規律,也是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與其另起爐灶,大張旗鼓地匆忙上陣,不如利用既有陣地,充分發揮現有科研機構的基礎和潛能,釋放活力。我國高校(尤其是綜合性大學),都有較為完備的科研機構層次和布局,數量多,范圍廣,特別是教育部所屬的“2011 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較強的人才隊伍、較為集中的問題凝練和一定的決策咨詢經驗。若以其為基礎建設新型高校智庫,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發揮現有科研機構作用并不意味著所有高??蒲袡C構都要建成智庫。根據科研機構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組織形式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科研機構區分為基礎型與智庫型兩類。對于那些有意愿、有條件、有能力,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密切相關的基地和機構,應當積極引導其向智庫方向努力,鼓勵教師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參與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建設成專業化的新型高校智庫;對于其它以基礎學科研究見長的基地和機構,則要求其在做好基礎學術研究的同時,適時發揮智庫功能,并不強制其向專業化的智庫發展。
高??蒲袡C構轉型為高校智庫也不意味著“戴帽制”、“終身制”。對于新型高校智庫的認定和管理,應當淡化身份,動態管理,能進能退,追求實效。做出實績的,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知識購買的形式追加支持;做不好的,不再續簽,甚至可以摘掉牌子。根據國家需求和科研機構自身發展的變化,允許基礎型和智庫型機構相互轉化。
第二,建設新型高校智庫應充分利用高校既有學科優勢。
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不能對立起來。大學既不能混淆學科與智庫的區別,也不能割裂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必須形成學科建設和新型智庫建設螺旋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學科是大學教學、研究和知識分類的基本建制,迄今為止還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離開學科發展,高校智庫建設往往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校最優質的科研成果基本來自于自身的優勢特色學科,這是高校自身科研實力和學科背景的集中體現。優勢特色學科可以為智庫建設提供知識支撐、人才支撐、管理支撐和平臺支撐,從而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利用高校學科優勢還應當充分關注學科交叉。多學科正是高校區別于其它科研機構或智庫的獨特優勢。新興交叉學科的誕生與發展是科學研究規律的具體體現,以新興交叉學科為引領能夠使得智庫工作跳出學科和行業局限,從全局利益出發解決國家重大現實問題;能夠以較長的時間跨度來分析問題,對社會中長期發展起到指引作用;能夠聚焦現實重大難點問題,為相關各方提供協同攻關的著力點,通過合作共贏、協同創新,保障智庫工作的持續高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涉及的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都不是某一個學科可以獨立解決的,而需要多學科的系統研究,形成智慧合力。
第三,建設新型高校智庫應切實瞄準重大問題和需求。
問題導向是智庫的一個本質特征。突出問題意識,堅持需求牽引,善于敏銳地發現社會熱點難點、重大現實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并能夠針對問題聚集起一流的專家隊伍,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在國際國內發出“聲音”,這是高水平的高校智庫建設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切實瞄準重大問題和需求,一是要“頂天”。所謂“頂天”,就是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只有緊緊圍繞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和重大需求,與時俱進,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智庫的價值,智庫發展也才會有活力。
二是要“立地”。所謂“立地”,就是要服務于地方發展需要。除了服務國家需求,高校還應當對所在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獻策。這既是全方位落實“四個全面”戰略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校地合作,互利共贏。
三是要注意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近年來,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概念發展迅速,知識理念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乃至價值觀、意識形態領域的博弈都在逐漸向新媒體轉移。新型高校智庫除了要關注傳統媒介發聲,還應當重視在宣傳領域占據話語權,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并同時拓展自身的宣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