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改革,必須依靠系統集成
自貿區進入“3.0”時代,改革“排頭兵”有了新使命新站位
訪談嘉賓:王戰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長
“十三五”開局之年,已經全面鋪開的改革,亦將進入“攻堅之年”。
就全國而言,改革事項多點開花之后,亟需一場能量的積蓄。而對身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上海來說,以自貿區進入“3.0”時代為標志,各項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同樣面臨著一場“再深化”的考驗。
“3.0”時代的改革何以著力,又何以推向縱深、延及全局?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要求上海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
這是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的提法首次公之于眾。這一新詞背后,透出改革新的使命和站位。
改革告別“單兵突進”時代
記者: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的系統集成,是一個全新的提法。您怎么理解這個提法?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特別對上海提出“系統集成”的問題?
王戰:我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實踐,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的一個深刻命題。
任何一項改革實踐,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系統配套的問題。我們回顧上海的先行先試實踐,比如自貿區建設,單單一個審批制改備案制的過程,就涉及相關部門一系列的改革調整。這些調整都是一環扣一環的,它們內在都有聯動關系。沒有系統集成,就推不下去。
上海的很多改革,都是從國家戰略出發考慮的。既然是國家戰略,就必然要涉及各個部門,不只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說一句話就能做成的。今天的改革已經不再是單兵突進的時代,改革本身的實踐要求更多強調制度創新,屬于制度性改革。
制度性改革,比如事權,有的是上海能改的,但有的涉及到中央事權,有的涉及到立法。這就需要大家瞄準一個改革目標進行決策,才能修成正果。包括科創中心,為什么要出“22條”,就是需要各部門來系統集成。可以這樣說,今天的制度性改革,必須依靠系統集成,才能修成正果。
記者:從面上看,三中全會以來先后提出了336項改革措施,上海所承擔的改革試點任務,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方面面。這些不同領域的改革之間,是否也存在集成問題?
王戰:各項改革之間也有互動配套的問題,就像足球場11名隊員之間的配合互動一樣。 下轉◆9版 (上接第1版)不能把自己這項改革孤立于其他改革,或者只突出我的改革,這樣改革會出現抵消作用。相互配合,也是一種系統集成。
記者:看似互不相干的領域,也有內在關聯?
王戰:上海最近抓的四方面最重要的改革,自貿區、科創中心、社會治理、干部管理,看起來不搭界,但實際上,社會治理、社會穩定,對改革開放本身起到基礎作用;反腐力度加大后,干部在作風建設上,包括干部家屬經商等方面,如果做得好、處理得好,群眾相信干部,其實對科創中心,對自貿區改革,也起到了間接支撐的作用。所以看似不相干的領域,其實都有內在的系統集成關系。
中央最近重申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當前的發展就是要圍繞五大發展新理念。凡是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改革要重點抓,其他的改革要呼應、服務,或者說能夠支撐。
制度創新要考慮社會新特點
記者:自貿區是上海所有改革的引領。今年自貿區進入第三年,到了要初步“交賬”的一年,總書記也提出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的著力點在哪里?
王戰:首先當然是不斷深化。自貿區最初提出的一些任務里,還有許多沒有做到,兩年多來也有一些教訓,比如最近出現的P2P問題。原先從事金融業務必須有嚴格的資質,但取消了事先登記注冊后,P2P打著互聯網金融的牌子來了,結果出了問題。
P2P折射的,其實也是系統集成的問題。從事先登記注冊改為事中事后監管,有些問題是要區別的,不能一股腦兒做的。我們原來信用制度,全部是銀行的信用制度,而現在,事中事后監管,社會誠信和社會征信制度就必須跟上了,這就是系統集成。
同時,一些既定的目標,也需要繼續深化。像負面清單,還要不斷縮短,更好地跟國際接軌。瞄準國際標準這件事,總書記連續說了幾年,今年還是要特別用力。
記者:今年還有一批省市有望復制自貿區經驗,對上海來說,相當程度實現可復制可推廣之后,還有什么新的“先行先試”方向?
王戰:接下來自貿區很可能要圍繞“一帶一路”做。上海有一件事情抓得很緊,就是要力爭做電子通關單一窗口平臺。今后很多東西不是紙質報關,而是電子通關,這會大大解決貿易便利化問題。而且平臺設在上海,就能成為樞紐。現在說貿易中心,不是看你貨物多少,集裝箱多少,而是在制度、平臺上誰占先機。“一帶一路”正好是個方向,能不能做成這個平臺,實現多式聯運,背后就涉及到制度創新,同樣也涉及系統集成。
記者:從開始設立自貿區,上海就反復強調改革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今年再談制度創新,語境有變化嗎?
王戰:有一個新問題,今天的制度創新必需考慮網絡社會特點。網絡社會的組織體系是扁平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結構,游戲規則非常重要,你沒有游戲規則,別人就不適應。我們必須明白,現在主導社會的是信息文明,而不是工業文明,那我們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就必須跟上,不能還停留在工業文明時代的思維里。
“釘釘子”抓落實要找準點
記者:最近有一個明顯的趨勢,無論是中央還是上海,高層在討論改革時,越來越強調改革事項的落實、落地問題。我們理解,當改革事項越來越多,強調“以釘釘子的精神抓落實”,恐怕不只是談個人狀態的問題,應該還有更具體的指向。您怎么看?
王戰:一方面當然是繼續強調擔當。總書記這次提出,要繼續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這是對上海的要求,也是對全國的要求。作為排頭兵、先行者,上海在勇氣、銳氣、朝氣方面,當然要繼續帶頭。另一方面,釘釘子和抓落實,還有一個方法論問題。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內涵還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那就是“釘釘子”不僅要有“三個氣”,更要講究方法,也就是找一個合適小切口“釘”進去。能不能找準這個切口,顯得愈加重要。
現在很多地方,一講全面深化改革,就容易把面鋪的很開,喜歡抓大的東西。但釘釘子的受力面一定要小,才能釘得進去。你不把它聚焦到一個點上,這個釘子是沒有銳氣的。所以用釘釘子的精神抓落實,一定要找準一個點。
記者:對上海來說,這個“點”可以放在哪里?
王戰:我最近想,綠色發展,從哪里切入?我們能不能在“十三五”要推動的地下管網改造中,把生態衛生排水系統做進去。目前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兩根管子,一根是衛生間有機物廢水,一根是廚房化學物廢水,但進入公共管道后又合流了,這樣就增加了污水處理的成本。如果能有一個專門的生態衛生排水系統,有機物廢水經過處理后可以全部還田,成為有機肥料,直接培育有機農產品,并且實現化肥減量。這樣一根污水管引出的,其實是一整套循環經濟的大系統。看上去切口很小,但一旦可復制可推廣后,效果不得了。
其他方面也都是這樣。改革抓落實,一方面要堅持“三個氣”,一方面一定要小處著手,見微知著。
上一篇:從戰略全局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