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制改革多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李培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在完善社會體制、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法治社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經驗,有力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和民生改善。社會體制改革涉及社會領域體制機制的方方面面,有很多亮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深化城鄉管理的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爭取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這涉及到1億左右進城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未來五年年均需轉戶1600多萬人。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深化就業體制改革。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增強失業保險制度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完善就業失業監測統計制度。創新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暢通職工表達合理訴求渠道。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和實施就業優先的政策,使我國就業形勢和城鎮失業率在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保持了總體穩定。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隨著各種調節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加大,我國近年來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逐年平緩降低。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正式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建立公開規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52億人、6.58億人、1.71億人、2.11億人。
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取消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制。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2015年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解決不少家庭“一人大病、全家貧困”的問題。
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全國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不斷上漲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社會秩序保持總體穩定。
深化扶貧體制改革。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6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未來五年年均脫貧1000多萬人。
深化計劃生育制度改革。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有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加速的挑戰。
社會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力地推進了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許多新經驗。
一是抓住社會體制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社會體制改革千頭萬緒、工程浩大,很多問題是兩難選擇,如何有所突破,是一個難點。近年來,我們抓住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個“牛鼻子”,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也為社會體制改革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比如,“社會公平”問題多年來人民群眾一直呼聲很高,近年來的社會體制改革從方方面面體現和促進社會公平,如就業體制改革要求消除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教育體制改革要求教育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求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戶籍制度改革要求改變戶籍的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等等。
二是堅持改革步驟逐步推進和利益協調原則,確保改革的順利平穩。社會體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確保改革的順利平穩至關重要。在改革中堅持逐步推進和利益協調是一條很重要的成功經驗。比如,把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統一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涉及到4000多萬人的利益調整,改革過程非常復雜,通過堅持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開,使這項改革總體上順利平穩。
三是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解決社會體制改革問題。社會體制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問題廣泛,很多問題具體處理起來非常棘手,過去在基層實踐中往往流行“擺平”,甚至認為“擺平”就是“水平”。近幾年的社會體制改革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把社會問題的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堅持運用法治利器和社會調節相結合,取得明顯成效。
上一篇:李克強熱字之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