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脫貧、教育、新聞輿論工作、媒體、金融資本、中美關系、城市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立雄:“十三五”的新舉措:精準之下的脫貧攻堅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表示,“十三五”期間,農村貧困將會發生以下變化。首先,貧困人口分布將進一步分散。其次,“貧困內核”將進一步固化。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中央改革農村扶貧工作機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體制。為使農村扶貧任務落到實處,中央改革考核機制,逐級立下軍令狀。“十三五”將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每年將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涉及民生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
摘編自光明網
【王朝科:教育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源泉,也是基礎設施】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朝科撰文指出,教育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源泉,也可以說是創新系統的基礎設施。創新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總是與該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高度相關,這一點已經被古今中外無數的事實所證明,我們只需要把世界各國的創新力排序與進入世界前百名的大學數進行簡單比較就不難得出類似的結論。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謀創新的關鍵在謀教育,謀教育的關鍵在于按照教育規律而不是市場邏輯發展教育,在于構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教育體系。創新發展表面上是一個轉變經濟發展動力的經濟問題,本質上也可以說是教育問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引進—學習—消化—自主創新”是一條節約資源的創新路徑,但是范圍和作用有限,所以只在國家創新系統中具有輔助性作用;創新文化建設是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靈魂。成熟的創新文化可以喚起社會大眾無窮無盡的潛能、熱情、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把創新發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個人、組織的自覺行動,唯有如此,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才具備不竭的動力源泉。
摘編自光明網
【韓振峰:高舉旗幟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首要職責】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振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并且把“高舉旗幟”作為 “第一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究竟要高舉什么旗幟?怎樣才能用正確的旗幟來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呢?首先,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深入實際把握社會現實,尤其是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只有學好并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才能“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其次,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基本內涵。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最后,新聞輿論工作者還要高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統一、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相統一、正面宣傳與輿論斗爭相統一等根本原則,是指導新聞輿論工作的科學理論武器。
摘編自光明網
【范玉剛:掌握新聞的傳播規律、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關鍵是人才】
中央黨校文史部范玉剛認為,提高黨的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增強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形成為黨的事業“鼓勁”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尊重新聞媒體的傳播規律。而掌握新聞的傳播規律、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力,關鍵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準有力。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新聞輿論新格局的開創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只有全體中國人同心同德,才能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和個人出彩的“中國夢”,這需要新聞媒體以有溫度、溫情和溫暖人心的作品為“中國夢”的實現激發助跑的動力。
摘編自光明網
【楊河:金融資本的全面壟斷加速了資本主義衰落】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河認為,金融資本是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形成的一種資本形態。二戰以后,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加速向國際金融資本壟斷過渡。這在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的同時,也在更大范圍實現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在金融資本的滲透和支配下,西方民主制度被金錢所“綁架”,掌握大量金錢的財團壟斷了后臺政治,使得本來就有局限性的資產階級民主陷入更深的困境。2008年從美國起源而后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金融資本全面壟斷的結果。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遭遇的最為嚴重的經濟災難,它再次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宣告了以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為核心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神話的破滅,加速了資本主義的衰落。
摘編自《人民日報》
【華益聲:中美關系不應被局部問題“綁架”】
國際問題專家華益聲指出,近期,西方媒體先是炒作中國在永興島部署地對空導彈系統,后又指責中方在南熏礁、東門礁和赤瓜礁等南沙島礁上部署雷達設施。美智庫推波助瀾,妄言中國“將來能利用這些設施進行有效的海空監視和軍事防御”,影響南海“戰略格局”。美國務院隨聲附和,誣稱中國“加劇地區緊張”。一時間,南海問題似乎已成為中美關系的重大障礙。的確,中美不可能對南海問題避而不談。事實上,對于美將南海“軍事化”罪名強加給中國的企圖,中國外長予以堅決回擊,明確批評美抵近偵察和動用武力在南海示威的行為。但需要指出和說明的是,包括南海問題在內的分歧并不能影響中美關系大局,中美關系也不應被局部問題“綁架”。其一,順暢溝通為中美關系發展提供基礎。中美有保持對話的共同需要。其二,務實合作為中美關系推進注入動力。其三,管控分歧為中美關系穩固保駕護航。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是指導中美關系發展的核心理念。中美要堅持不沖突、不對抗,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通過堅持相互尊重,雙方可以妥善處理分歧。正如中方所建議的,兩國要用望遠鏡眺望未來,而不要用顯微鏡放大問題。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建國:以文化之魂建設城市提升城市精氣神】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表示,建筑只是城市的外形,文化才是城市的靈魂。以文化之魂建設城市,不斷提升城市精氣神,城市才能形神兼備,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座城市可以在短期內建設寬闊街道、高樓大廈,而城市精神的塑造,必須在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時代三個核心要素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積淀形成。河南不少城市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城市精神,既要以中原特色文化為基礎,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標記,又要體現鮮明的時代要求,展現城市的未來圖景。首先,要結合城市自身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傳統。從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中,深入研究解讀城市的文化芯片,深入挖掘豐富的文化元素,提煉、總結、升華各自的城市精神。其次,要做到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河南城市精神的塑造,要放在世界城市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對歷史文化進行對接與整合,塑造真正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符合城市發展方向、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城市精神。再次,要真正內化為全體市民共同的理念。城市精神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與廣大市民的價值觀念、人文意識、道德操守、生活習慣等精神取向相吻合,能真正為全體市民所接受、所認可,外化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摘編自《河南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