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溫鐵軍
2016年的國際國內農業形勢判斷
很多觀點認為,2016年應該是中國經濟下滑到底的一年,產能過剩的話題這幾年也一直在講。在中國沒有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條件下,以國內的糧食生產為主來保證國內的需求,如果糧食在短期內連續增產,就會出現過剩。1990年代出現過糧食四連增,曾經導致庫存費用過高、財政補貼、銀行占壓等一系列宏觀問題。
進入新世紀,當我們開始強調“三農”問題、加強農業投入時,又出現了糧食十二連增,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同時,還有一個說法是:“三農”支出現在是國家財政支出的最大項,2014年已超過11300億元,2015年進一步增長,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長率。客觀來看,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都非常大。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的“地板價”(最低價)在國際價格的“天花板”(最高價)之上,這種倒置的結構很難持續。所以,由于長期的糧食過剩,無法再增加庫存,從2016年開始要減少補貼,包括糧食補貼、化肥補貼、農藥補貼等。這樣就會產生連鎖反應,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很難保證,農資生產企業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在國際形勢上,我們與資源擴張性的大農場模式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陸續簽了自由貿易協定,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受到一定擠壓,因為澳大利亞主要依靠天然資源的農產品價格很低,質量又好,而國內這種資本深化農業的產品價格很高。總體來看,2016年農業的國內、國際情況都是不利的。
“去工業化”趨勢的加劇及中國農業困境的成因
縱觀中國和世界經濟,從2009年全球危機以來都出現了“去工業化”趨勢,也就是國內說的工業出現了下行趨勢。連帶一個在農業上突出的表現就是,那些用工業化的模式改造農業的企業,目前的處境都不太好。
國際經驗看,西方應對“去工業化”問題的策略是“代價轉移”,就是向國外轉移國內的經濟矛盾。比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主流進入金融時代的國家,從生產過剩轉變為生產短缺和金融過剩,唯有通過強權壓制和誘發意識形態革命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矛盾,維持自己的舊秩序。
那么,我們面臨的同樣是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全球三大資本的過剩問題;但卻不能對國外轉嫁成本,于是就在“三農”領域形成派生的問題。
金融資本過剩,表現為金融資本通過原材料和農產品期貨投資加劇價格波動的方式,向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轉嫁危機。產業資本過剩,表現為大量采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吸收過剩產能,導致全球食物產量和食物熱量的供給過剩,而生產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也就是說,農民越來越難賺錢了。而商業資本過剩,表現為多重流通攤薄了利潤,進一步激化了食品流通環節的惡性競爭。
這三大資本過剩共同導致了農民收入低、食品質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監管失效、食品浪費與貧困人群饑餓并存等一系列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