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2016年“兩會”前瞻】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他明確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享發展和社會保障的有關講話精神,特別需要有能夠完整、客觀、理性地反映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進程的綜合評估報告。就此,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組織30多位知名社會保障專家學者編寫《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201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6年“兩會”召開之際,光明網聯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人民出版社,以系列文章的方式推出《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的核心觀點,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進行全景式跟蹤評價和政策建言,由光明網理論獨家刊發,以饗讀者。
系列之三:
“十三五”將全面建成中國新型社會保障體系
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十三五”(2016-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期與決勝期,也應當是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經過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成熟、定型的決定性時期。為此,不僅需要統籌考慮、頂層設計、強力推進,而且需要理性思維、路徑清晰且正確。“十三五”期間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就是具有先進的建制理念、明確的發展目標、完整的體系結構、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真正建成符合制度客觀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一個公平取向、覆蓋全民、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可持續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必定成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重塑社會保障發展理念
1. 有必要為福利正名,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走上中國式福利國家的初級臺階。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是人民的基本民生訴求,也是憲法賦予國民的基本權利;保證人民福祉不斷得到提升則是政府的當然責任,也是執政與施政合法性的重要來源。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與不斷發展,既源自人民的內生需求,也是國家化解社會矛盾、增進國家認同、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團結、實現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國需要的不是否定福利或反福利,更不是將福利污名化,而且應當承認福利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東西,并本著積極、理性的態度來加快構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當然,說福利是個好東西,并不是社會保障水平越高越好,就像人參是好東西但吃多了反而會損害身體一樣,中國的社會保障也要符合國情并與所處時代保持適應性。因此,應當全面認識社會保障制度的完整功能與綜合效應,堅定建設中國式福利國家的目標,并積極、穩妥地向前邁進。“十三五”期間讓主要社會保障制度理性地走向定型,就是為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百年基業奠基,也是為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福祉不斷增長奠基。
2.牢固確立公平的價值取向,并將效率融入公平之中,以促進制度走向公平為首要任務。沒有公平就沒有現代社會保障,這一制度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創造起點公平、維護過程公平、縮小結果不公平。在“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初步普惠全民的條件下,促使其更加公平便成為“十三五”深化社會保障改革的首要任務。近年來中央政府重點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與全面發展,同時全面推進脫貧工程,它體現的是底線思維,奠定的是底線公正。但僅有底線公正是不夠的,還應當盡快消除因制度分割帶來的養老、醫療保險權益不平等與身份標識,并同步發展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殘疾人事業等,使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走向相對公平。能否促進并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應當成為評價“十三五”期間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標尺。
3.牢固樹立責任共擔意識,構建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確保制度可持續發展。讓人民過得一年比一年好,是政府工作的核心使命,而社會保障的發展則通常被看成是這一使命完成得好或壞的客觀標志,國民福利的發展呈剛性增長態勢,而政府財力卻無法持續擴張,這一矛盾決定了必須樹立責任共擔的意識,在政府、企業、社會、個人之間構建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盡可能地調動社會力量與市場資源,不斷壯大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既要在明確分責的條件下繼續擴大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又要適度提高個人應負的責任,還要通過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與購買服務等方式直接調動社會力量與市場主體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制度發展的理性,避免不良的制度安排遺害子孫后代,并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