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略目標與戰略布局的關系
2015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并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8]“四個全面”,作為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是我們黨統領中國發展進步的總綱。一方面,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豐富內涵。另一方面,“四個全面”又是一個有機整體,每一個“全面”都要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對其他三個“全面”,具有方向性、引領性、指導性,體現了戰略布局明確的目標性和目的性。同時,其他三個“全面”作為戰略舉措,既是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又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支撐點。其次,具體地講,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機制,沒有改革,沒有在觀念上、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創新,不轉變固有的傳統發展方式,不打破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沒有公平正義,何談全面小康。同時法治強調規則意識和程序觀念。所以,法治是框架和軌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涵和法律保障。最后,黨的領導是“四個全面”之魂,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不斷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戰略目標,全面從嚴治黨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最根本的戰略舉措和政治保證。
四、中國夢與世界夢的關系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深深懂得“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得,失之則難成。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9]所以,“實現中國夢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10]中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中華文化歷來主張“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主張各個國家的發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點和需要,沒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統一的“模式”,主張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能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中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也是和平發展時代的必然選擇。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更何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世界信息化發展勢不可擋,各種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的相互依存性越來越高。同時,人類的環境、資源、能源、氣候、金融、安全等諸多問題,需要各國人民去共同面對,需要真誠的溝通、協商和合作,以共解難題。因此,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穩定和繁榮同樣也離不開中國。實現中國夢,我們不會走、也不可能走歷史上大國崛起的老路。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追求幸福的夢,奉獻世界的夢,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相通的。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真正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國際上有人擔心,中國發展起來后會不會搞霸權主義,欺負別人。這不僅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自己,而且“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11],要強調我們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同世界各國人民尋求國家發展振興、人民富裕幸福的夢想是息息相通的。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發表演講時公開聲明,“中國愿意為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實踐已經證明,中國說到做到,倡導建立了“一帶一路”的經濟共享平臺,并通過共創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設立“絲路基金”等具體措施,履行自己的諾言。中國人民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傳統的,同時也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天下胸懷。中國不僅致力于自身的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中國已經多次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擴張。‘君子一言,駟馬難追’。”[12]
上一篇:五大發展理念對執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下一篇:國家的建構過程與國族的整合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