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設計更加穩定的制度安排,形成新的制度框架
傳統上為了更好的實現國家治理,整個社會實行單位制。通過這樣一個制度可以保證黨的方針政策從中央到基層能夠全方位的落實。但是今天中國的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革。大量民營企業在涌現甚至遠遠超過國有企業的數量。社會上的各種組織也不再只有公共部門,還包括很多第三部門,如各種NGO(非政府組織)的出現。在基層農村也存在村民自治中兩委關系的協調。此外,如何縮短各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距離,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目前面臨的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如何讓最高層傾聽到最基層的聲音,怎樣有一種更好的新的模式去反應問題并得到有效解決,也是各地方在積極探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改變治理觀念,隨之就是不斷探索治理方式。普適性的模式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創新的機會很大,另一方面探索的成本也不低。
五大發展理念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來,因此,在今后五年的發展中有許多具體目標的展開。這次《建議》中特別提到了推進創新,指出了我們今后需要轉變的方向。比如在經濟環境上,之前我們總是強調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吸引技術,等等。但是現在我們需要融入整個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環境中。對于我們企業來講,沒有國內國外市場之分了,也不排除一個中國的企業主要開拓的就是國外市場的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具體的規劃任務,還是要有很多調整。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有一個堅強的黨的領導作后盾,有一支優秀的黨政干部隊伍,國家的治理理念也一直走在前沿。我們必須要看到,這些年取得的成果很多是依靠優秀的黨政領導干部的智慧決斷,很多東西并沒有制度化,成功背后存在著一定的偶然因素。我們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之外,如何將先進的觀念、包括經驗教訓制度化,使偶然性的因素越來越小,必然性的因素越來越大,這就是我們之后進步的方向和挑戰,這也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所希望形成的一個比較穩定的制度架構。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網, 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