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研究市場經濟體制對黨群關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黨群關系問題實質上是執政的共產黨與其社會基礎的關系問題。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地改變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面臨新的形勢。其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利益的分化與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是一個具有本質屬性的重要變動。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改變了計劃體制時期利益主體單一化的格局,社會內部的不同利益主體得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發展。社會資源的分配主要由政府行政調配轉向主要由市場調節,利益實現機制日益多樣化,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空前地復雜化了,處于社會變革中的黨群關系較之改革前具有了復雜化的趨勢。其二,民眾的主體意識提升,利益表達、參政意識和維權活動的自覺性增強。所謂主體意識,即公正意識、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民眾主體意識的增強使黨群關系由單向型轉向互動型,即民眾由受教育者向平等主體轉變。其三,群眾性的自治組織日益涌現,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和互動局面初步形成。各類群眾自治組織,包括政治社團、第三部門在內的公民社會正在對民主政治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公民社會的發展使得在國家權力層面的民主建設之外形成了一種新形態的民主,即非國家形態民主,它是發生在公民社會和自治活動領域中的重要民主形式。很顯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人們的生產交往關系、價值觀念發生的重大變化,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的全面的改革,本質上都是人的解放、人的自主能力的發揮。正如鄧小平所言:“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25]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以直接和間接的形式為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的主人創造著相應的歷史條件,使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由虛到實由形式到內容、由名義到實質,而民眾主人翁地位的增強也為執政黨提高自身建設的自覺性和水平創造了前提。
當然,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系具有二重性。它既有增強人們民主權利意識的一面,也有與社會主義民主的平等原則相抵觸的一面。市場經濟的一般屬性會導致社會分化和社會差別擴大,導致經濟資源和社會權利向少數社會成員集聚,形成所謂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經濟不平等是瓦解政治平等的基礎,市場經濟帶來的經濟地位上的差別,必然要在政治領域里產生影響,對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平等地位造成沖擊[26],直接瓦解黨的社會基礎。問題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現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選擇,堅持共產主義信念的共產黨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鞏固和擴大群眾基礎,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必須擺正自己和人民的位置。要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作為自己的工具。毛澤東曾經講過,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共產黨只有牢牢記住人民是自己的靠山,才能把保持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放在心上。其二,在新形勢下,共產黨要積極帶領人民實現民主權利。民主意味著權利,要堅持以公民權利為本,擺正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關系。公民權利是實現國家權力的目的,實現黨的執政權和設置政府權力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權利,而是為了保障權利、服務權利、發展權利。總之,要實現和發展人民的民主權利,就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在對待歷史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上,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