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是打破歷史周期率的利器
1945年7月1日,黃炎培等六位國民參政員,應中共中央之邀,飛赴延安訪問。7月4日下午,毛澤東在百忙中邀請他到家中作客,整整長談了一個下午。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有什么感想?他敞開心扉、坦誠地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夠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黃炎培這一席耿耿諍言,擲地有聲。毛澤東高興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在這一問一答中,黃炎培提出歷代興亡的周期性循環問題,提出如何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問題,其用意是希望中國共產黨能夠找到一條新路,真正打破治亂興亡的循環。毛澤東從歷史觀的高度給予了回答,即支配歷史變遷的主導力量是人民群眾,我們只有依靠創造歷史的主體,才能真正打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這一回答可謂高屋建瓴。這一見解正是黃炎培所期盼的,所以,他對毛澤東說:“這話是對的,只有把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只有把每個地方的事,公之于每個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21]
兩位政治家的對話揭開了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篇章。時至今日,中國在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上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失誤。撫今追昔,從唯物史觀的高度來總結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經驗,對其重大的理論問題進行清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人民當家作主與黨的領導的關系
人民當家作主與黨的領導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核心問題。中國式的民主,在理論上能不能站住腳,在實踐中能不能行得通,都與能否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堅持共產黨領導與發展人民民主的關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