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文化史應運而生,特別是對基層社會歷史、普通民眾歷史、日常生活歷史、民間文化歷史的研究方興未艾,通過生活方式的變遷闡明社會意識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發展演變取得重要成果。研究表明,廣大民眾與精神文化的關系,并非如質疑者所言只是為觀念文化創造提供物質前提,他們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主體,蕓蕓眾生的穿衣吃飯、婚喪嫁娶、社會風習本身就構成了社會觀念文化史的本體。比較而言,載入史冊的官修正史所關注的大事變如改朝換代之類的歷史事件,大多轉瞬即逝如潮汐般很快過去,留不下多少蹤跡,但社會底層民眾的歷史記憶卻并不因此而發生根本改變。有的研究者指出,在精英思想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民眾觀念世界,后者具有精英思想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首先,民眾觀念直接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際,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最切近于人們的生存需要,因而構成了人們(也包括文化精英)精神文化的內核。其次,民眾觀念是活在民眾生活當中、支配人們日常言論行為的觀念,它是最普遍、最一般、最基本的思想觀念,因而是決定社會心理乃至上層知識精英思想的重要因素。最后,從思想觀念的完整運動過程來看,首先有分散、無序、經驗水平的民眾觀念,然后從中孕育形成理性、概括的精英思想,再升華為被社會所普遍認可的主流思想和主導理念,最后影響于整個社會,回歸于普通民眾的觀念之中。民眾觀念是精英思想孕育產生的基礎、土壤和來源,也是精英思想影響于社會、扎根于社會的歸宿。因而,民眾觀念作為社會思想自身運動過程的首尾兩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8]。從民眾觀念與精英思想的互動來看,源泉固然不等于創造,然而缺少了底層民眾觀念的支撐,精英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由黎澍的質疑所引發的困惑之三是:能否讓英雄史觀與民眾史觀并存?從表面上看,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命題的質疑者擺出不偏不倚的姿態,聲言只講英雄創造歷史固然不對,只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有片面性,但內心深處卻想把二者調和起來,使兩個命題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其目的在于兜售英雄史觀的合理性。所以,他們在否定兩個命題之后又立即表示:“事實是英雄創造自己的歷史,不能創造一切歷史;人民群眾也一樣,盡管在歷史上作用很大,但不能創造一切歷史。”[9]他們反復強調:“不能說,所有的歷史全都是物質資料生產者、勞動群眾、各國人民創造的,而非物質資料生產者、非勞動群眾、各國統治者是不參與歷史創造的。”[10]他們的手法是先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引申為帝王將相和人民群眾“各自創造各自的歷史”,然后再推銷“在承認人民群眾是自己歷史創造者的同時,也承認人民群眾以外的社會歷史力量也是自己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他們認為,只要有了這兩個承認,“那么,爭論雙方就沒有太大分歧了。”為此,他們還舉例說,從秦到漢的歷史,不僅有陳涉、吳廣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和劉邦、項羽的起義隊伍參與創造,秦二世、李斯、趙高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當權集團以及六國舊貴族的殘余勢力也參與了這段歷史的創造活動。如果只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把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立起來了[11]。
其實,這種“各有各的歷史”觀才會導致把人民群眾和杰出的個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否認人民群眾是精神文化創造者的思路正是根源于這里的“各有各的歷史”觀念。按照質疑者的思路,要把完整的歷史或如他們所言“一切歷史”區分為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歷史和帝王將相創造的歷史。研究人民群眾的歷史就要研究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研究政治、軍事、教育、藝術和宗教的歷史,就不能離開帝王將相和其他剝削階級上層人物的活動[12]。在他們看來,這兩個互不相干的歷史是由兩個相互分離的主體創造的。英雄人物創造的歷史和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可以并存,英雄史觀和民眾史觀自然也可以并存。“并列史觀”其實是羞羞答答的英雄史觀。我們不禁要問,研究政治史、軍事史、教育史等等,可以繞開人民群眾及其作用孤立地研究帝王將相在歷史上的作用嗎?難道說,在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前仆后繼的革命斗爭,只是創造了人民群眾自己勝利的歷史,而沒有同時創造蔣介石反動派失敗的歷史,后者失敗的歷史只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嗎?很顯然,這種“并列史觀”將統一的歷史分割為互不相干的兩塊,就必然為神秘主義留下地盤,導致不可知論。
綜上所述,人類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他們是歷史進步的主導力量。反對者認為,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把無所不包的歷史看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力量創造的,這是以偏概全。其實,馬克思主義提出這一命題時,從來沒有否認杰出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也從來不否認還有其他因素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那么,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用意何在?它的本質內涵是什么?在歷史觀層面它的獨特價值在哪里呢?首先,這個命題的實質在于,它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活動。因此,人類歷史首先應當是直接從事生產實踐的人民群眾的歷史,就此而言,人民群眾與其他參與歷史創造的人們相比,他們所起的作用是歷史的原創力,即原初動力或基礎動力的作用。其次,推動人們創造歷史的思想動機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實踐所決定的。因此,考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從根本上說主要是考察人民群眾的動機,就觀念層面而言,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因。最后,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即帝王將相等少數人物固然能推動或延緩歷史前進的腳步,但最終決定歷史格局或決定歷史發展趨勢的力量則是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