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始終著眼于中國實際,在不斷的理論創新、實踐探索中,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民族關系理論,又將理論付諸實踐,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理論,為妥善解決民族關系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探索出了一條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成功之路。
四、和諧:對我國民族關系本質特征的新拓展
民族關系是一種重大的社會關系,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尤為重要。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理應更加注重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將“和諧”的內容帶入民族關系中加以闡釋和強調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民族關系理論的發展。將“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內容增加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這是時代的要求、實踐的要求,也是對我國民族關系本質特征的新拓展。
第一,深刻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的本質屬性。和諧的本質不是“同質”、“同一”,而是承認“多元”、“差異”,人類社會只有“和而不同”才能“美美與共”,才能文明發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社會關系和諧發展的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社會關系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應該也必須是一種和諧的狀態,應該也必須體現社會文明的內容,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要求。
第二,集中體現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題。時代主題就是現時代所面臨還沒完全解決的主要問題。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民族關系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不和諧的問題,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還需進一步地鞏固和發展。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題,始終抓住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直面我國民族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強化“四個認同”,不斷推動民族和諧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第三,真實體現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本質特征。民族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關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同樣也決定了民族關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在階級社會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決定了民族關系的階級對立性,我國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7]是一種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新型民族關系。這種利益上的一致性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諧的堅實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為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總之,在新的時代,新的偉大實踐中,“和諧”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本質特征,又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民族關系的新要求。我國各民族只有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金炳鎬.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概論(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46.
[2]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323.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8.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7.
[5]楊迎春.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民族工作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13(1):40.
[6]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