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在沒有現成經驗的情況下,我們一度照搬了蘇聯模式,但很快發現蘇聯治理社會模式不適合我國國情,我們較快地作出了調整,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發表的兩部光輝著作《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我們黨這一時期在這方面的探索成果。但是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前,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上還沒找到一種完全符合我國實際的治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問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的看,前半程即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我們己經走過;后半程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的任務,己經歷史地落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和汲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無疑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重大創新。過去我們提出過很多現代化,比如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提出來的。實現了這個目標就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體系。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對于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提出的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意義,要給予充分估計。因為這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回答,無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提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之處還在于,它是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的。這兩句話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第一句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講中國特色制度模式選擇的根本方向,第二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講中國特色制度模式的內涵和形成路徑。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不能只講其中一句,而不講另一句。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偏離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就南轅北轍了。中國是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