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研究生部 譚泓
資本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1-1],正因為如此,資產階級才能“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1]。資本在以其巨大推動力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在資本逐利性的本質推動下資本邏輯與生產邏輯、技術邏輯聯姻共同吞噬生活邏輯成為現代社會的奇特景觀[3]。富士康、南海本田、昆山爆炸案等事件說明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邏輯的利潤最大化追求并沒有改變,在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資本趨利的自然本性,幾乎所有的現代重要事件都與資本邏輯緊密相關。引導人們重視生活邏輯,揚棄資本邏輯、實現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是馬克思勞動倫理觀的當代價值。
一、資本邏輯:馬克思“畸形勞資”倫理觀的本質內涵
資本在“無休止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形成的資本邏輯,在借助物的力量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更多地體現著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的本性。
(一)資本邏輯的形成及其價值。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價值增值性便成為資本運動的根本動力,資本的本性及其存在的意義更多地體現為“無休止的追求剩余價值”。他在《資本論》中引用了托·約·登寧的一段精彩論述:“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4-1]。在當代,資本更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5]而這種“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發揮著資本改變世界的作用,不斷增值是資本最重要的價值特征,在實現價值不斷增值及不斷擴張過程中,資本邏輯由此形成。馬克思指出:“按照資本天生固有的規律,凡是人類所能提供的一切剩余勞動都屬于它。”[6]資本邏輯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占支配地位的資本,在自我增值的追求剩余價值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以技術理性為手段、以追逐利潤為終極目標的運動軌跡和發展規律,具有唯利是圖和不斷擴張的本性。
由資本的本性衍生出的資本邏輯必然具有雙重屬性:一種是如上所述從社會關系中產生的追求價值增值的邏輯,另一種則是借助物的力量而產生的創造現代文明的邏輯。資本在追求價值增值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解放生產力的功能和創造現代文明的力量。在資本邏輯驅使下,資本推動著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進步,“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7-1]。在資本邏輯驅使下,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不斷豐富、日益頻繁并促進著全球化的形成,“不斷擴大的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市場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8-1]。
(二)資本邏輯:“異化勞動”形成的邏輯起點。資本是一個矛盾體,在借助于物的力量創造現代文明體現資本邏輯價值的同時,資本逐利性扭曲著人的發展、使勞動者喪失主體性。在資本邏輯驅使下,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剝削手段像“有靈性的怪物”使勞動者從屬于資本,成為勞動者的支配主體并擁有勞動者的勞動。在資本邏輯逐利本性的驅動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1-2]勞動者創造了財富,但財富卻為資本家占有并使勞動者受支配,這種財富的占有及勞動者勞動的本身皆異化成為統治勞動者并與勞動者敵對、異己的力量。在私有制前提下,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生活資料,是生命的外化,不是內在的必然需要而是被迫的活動。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感覺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1-3]資本邏輯由此成為“異化勞動”形成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曾對人未被異化時的本質作如下假設“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是他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財富。”[9]“異化勞動”的最初邏輯起點在正反對比中形成,“異化勞動”成為馬克思勞動倫理觀的核心范疇,并體現著馬克思勞動倫理觀的基礎生成。隨后馬克思通過對交換關系的探討,從四個方面對“異化勞動”予以闡述:勞動對勞動主體的異化和偶然聯系;勞動對勞動對象的異化和偶然聯系;工人的使命決定于社會需要,但是社會需要是一種強制;維持工人個人生存表現為活動的目的,其現實行動表現為謀取生活資料的手段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