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民幣貶值、下放人事管理權、蘇南“新集體經濟”、中國憲法宣誓“法器”、社會保障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茉楠:必須打破人民幣貶值預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撰文指出,2016年新年伊始,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持續下跌,創2011年3月以來新低。一方面,從人民幣匯率周期看,近些年人民幣一直處于單邊升值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看,近十年來,中國貨幣當局推進人民幣形成機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短期人民幣匯率出現快速、大幅調整的風險確實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由于以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三個指標來衡量的離岸市場規模還比較小,更容易受到全球跨境資金流動的沖擊,尤其是如果離岸人民幣持續大跌,將會大幅減少離岸人民幣頭寸,一旦貶值預期開始形成,將對中國經濟基本面造成新的沖擊。
因而,必須打破人民幣貶值預期。近兩年,短期投機資本以及人民幣套利風潮興起積累了大量的風險,決不可小覷。貨幣當局要對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匯率波動加強管理,密切關注人民幣貶值影響及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避免資產價格的斷崖式下跌和資本大量外流,應考慮征收托賓稅,加強資本流動安全預警機制,加強資本賬戶和宏觀審慎管理,切實維護中國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摘編自光明網
【姚建宗:關于中國憲法宣誓“法器”的幾點疑問】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姚建宗表示,剛剛進入2016年,謂“中國憲法宣誓”的“規范法器”的新鮮出爐。我非常認可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確實必須有一套與其莊重嚴肅的儀式外觀與精神內涵相匹配的器物用具,然而就現在出現的運用于憲法宣誓制度實踐中的這個所謂“規范法器”或者“標準法器”的設計與制作,卻頗有些疑問。疑問之一:設計制作憲法宣誓“規范法器”或者“標準法器”,需不需要特別授權?疑問之二:設計制作憲法宣誓“規范法器”或者“標準法器”的行為需不需要規范化?疑問之三:憲法宣誓需要哪些“法器”應該由哪個機構來決定?疑問之四:在中國文化傳統及其語境中,將憲法宣誓儀式用具用品稱為“法器”是否合適?疑問之五:憲法宣誓的“規范法器”或者“標準法器”的外觀設計申請專利是否合適是否得體?
憲法宣誓儀式使用的器物用具作為一種“公器”與“重器”,彰顯的不僅僅只是儀式的威嚴、權威、莊重、嚴肅,而且還代表著憲法與法治的國家形象,更應該體現出其公共理性與公意凝聚,因而它們要求,也的確應該被嚴肅和認真地對待。中國憲法宣誓儀式使用的器物用具的設計、制作和使用,理應是一部中國法治的嚴肅正劇,是決不可以按照娛樂劇或者商業競爭劇的邏輯來演繹。
摘編自《光明日報》
【熊丙奇:政府部門下放人事管理權不能“欲放還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下放高校人事管理權的改革取得成功,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要真正放權,給學校自主探索的空間,不能“欲放還留”,把放權停留在形式上。二是高校應趁政府放權的時機,完善內部治理機構,用好自主權,推進學校深層次的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機制,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給每位教師創造更好的事業發展空間。簡單地說,就是權力要放得下,同時要接得住。
人事改革是涉及教職工切實利益的改革,在高校內推進,不可能得到讓所有人滿意的方案。要讓方案得到多數教師的認可,就必須堅持推進行政權和教育權、學術權分離,把教育和學術事務的管理、評價交給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而不是行政一把抓。同時,要落實管辦評分離的原則,不能由行政部門評價改革效果,而應該由師生、獨立的社會專業機構評價學校的改革,從而讓改革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發展。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劉志彪:蘇南“新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
南京大學劉志彪指出,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居住以村莊形態存在、農民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決定了我國需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蘇南農村的蓬勃生機,與很多地方的村莊的凋零冷落形成強烈對比,這與“新集體經濟”給予前者的充沛活力分不開。從蘇南實踐看,發展“新集體經濟”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方向。
第一,“新集體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我國農村所有制結構中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向。與蘇南模式中的傳統集體經濟相比,“新集體經濟”更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規律,與民營經濟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二,“新集體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實現強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蘇南眾多村莊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強村發展和富民興業實現了完美的有機統一。第三,“新集體經濟”是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的選擇方向。我國一些集體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村級組織“窮”得什么事也辦不了。而在蘇南“新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方,農民收入、公共產品供給能力、農民幸福指數都較高。蘇南許多經濟富裕村,村民集中居住社區的物業管理費大多是由村集體負擔。第四,“新集體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實現農村能人治理、民主管理的發展方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才能有能力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解決農民切身利益問題,群眾就擁護和支持。建設新農村,既要靠能人,也必須靠民主,把經營管理企業的才能和村民自治制度運用到發展“新集體經濟”中。
摘編自《新華日報》
【鄭功成: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四大原則與三大著力點】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應客觀看待社會保障的功能與作用,不能將社會保障視為國家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負擔,而應將其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的社會投資,并始終把握好如下原則:一是政府積極主導,并盡可能做到立法先行、于法有據;二是責任合理分擔,真正形成共建共享格局,充分調動社會與市場主體及個人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堅持互助共濟,筑牢以群體力量化解個體風險的基石;四是切實維護制度公平,努力提高制度運行效率,追求制度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的標志不僅在于體系是否完整,而且要看其能否兜住民生底線、保障困難群眾生活,能否化解城鄉居民的后顧之憂,以及能否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鞏固普惠性,包括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其他法定保障對象應保盡保。二是全面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包括推進制度整合、重塑籌資機制、提高統籌層次,真正實現多層次發展;基本養老保險最好采取現收現付制,如果維持個人賬戶則不宜采取大賬戶,但可以考慮選擇名義賬戶制;適應人口老齡化需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等。三是完善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四是全面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包括不斷提升教育福利水平,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面向殘疾人、兒童的福利事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濤甫:互聯網技術脆弱招致的安全風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特聘教授張濤甫認為,互聯網技術延伸的空間越大,戰線布局越長,其技術脆弱性就越大,即存在的安全隱患就越大?;ヂ摼W的協議約束和軟件往往存在先天脆弱性,存在技術漏洞。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技術延展空間更加廣闊,互聯網技術節點和傳播節點泛化到龐大的移動人群,而移動終端內置安全功能的空間是有限的,沒辦法像個人計算機那樣設置功能強大的防火墻。
隨著新媒體擴容技術能力的不斷升級,互聯網安全系統的技術跟進變得更為急迫?;ヂ摼W技術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越強,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度越高,安全隱患就越大。互聯網領域的安全風險來自于互聯網技術本身,即其技術忙于開疆辟土,忙于延伸技術半徑,但技術安全性不夠結實,安全風險也在遞增。我國所用的個人計算機和手機核心技術來自于發達國家,核心芯片主要依賴進口,其操作系統也幾乎來自國外。比如,美國利用其掌握的互聯網核心技術和壟斷地位,給網絡設備預置“后門”,這是很大的隱患?!八怪Z登事件”爆出美國大規模入侵華為服務器就是一例。這說明,在互聯網相關的安全技術領域,如果缺乏相應的自主知識產權,自己沒有過硬的技術,就很難實現安全可控的管理。
摘編自《人民論壇》
?。ü饷骶W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