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要切實做好風險防控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 管清友
供給側改革是自2012年后多次探索試錯之后才下定決心要干的一件事,2016年將成為具有轉折點意義的供給側改革元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供給側改革不可能單一突破,一定是全局性配套式的改革,既需要在短期對需求端“三駕馬車”的管理,又需要在中長期對土地、勞動、資本、技術和制度四大要素的改革。
2016年是政策落地、執行與實施的一年,也是風險釋放的一年,資產價格劇烈波動。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大破大立,KOPSI指數跌幅超過50%、美元兌韓元匯率由1∶800貶到1∶1500,債券收益率也大幅飆升。如果中國供給側改革發力,股債匯都面臨一定調整壓力。但韓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供給側改革一到兩年之后股債匯都將重獲新生。
供給側改革將加快風險釋放。實際上金融危機后,全球進入了去杠桿階段,中國2012年也開始了一個去杠桿過程,從房地產到股市,再到匯率,債券市場和創新相關的產業也面臨調整壓力。下一個要被動去杠桿的,一定是債券市場和龐氏融資。貨幣政策由維持低利率環境轉向維持匯率穩定,給持續幾年的債券大牛市帶來去杠桿壓力,過剩產能行業在供給側改革中信用風險也將加速爆破。而與創業創新相關的很多產業,其實有一些龐式融資的現象,這些風險早晚將釋放。
推進注冊制改革,對于資本市場改革意義非常重大,但是也必須承認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注冊制會對資本市場帶來非常大的沖擊,特別是在我們原來的發審制度下股票市場價格高估是一個普遍現象。推動注冊制確實非常有必要,但是注冊制推動的過程中對市場上投資方、投資主體、參與方、參與主體會產生不利沖擊。規則的易變,會扼殺市場上的有生力量。這一點,業內人士是有共識的。
對于供給側改革,我有兩點建議。第一,供給側改革需要兼顧需求管理,更需要認真嚴肅地討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問題。談供給側改革不能光談經濟,也要談國家治理體系。既有從制度設計上完善對食品、藥品、環境的監管問題,也要強化在金融領域監管的專業化、協同化。長遠來看,必須重新理順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的財稅關系、治理關系。簡單地說,我們不能用1.0版本的治理手段去管3.0版本的事情。第二,要廣開言路、發揮智庫的作用,改善決策機制。這不僅僅是一個決策科學化的問題,決策機制本身需要變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關鍵要看決策機制。要有好的氛圍,讓寫的人敢寫,說的人敢說,海納百川,科學民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