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與此同時,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不同國家和地區信息鴻溝不斷拉大,現有網絡空間治理規則難以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圍內侵害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時有發生,網絡監聽、網絡攻擊、網絡恐怖主義活動等成為全球公害。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在紛紛加強對其他國家發動網絡攻擊甚至網絡戰能力的同時,本國政府機構和普通公民信息大量流失。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在積極加強本國網絡安全治理的同時,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的網絡監聽、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網絡空間軍備競賽等威脅。極端組織利用網絡傳播極端思想,募集人員資金,鼓動暴恐活動,禍害各國民眾。這種態勢引起聯合國、歐盟、北約熱議,促使大國探討合作,推動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民間機構等共2000多位代表云集中國浙江烏鎮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共商制定普遍接受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和網絡空間國際反恐公約,健全打擊網絡犯罪司法協助機制,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和平安全。
這些全球性挑戰,從世界大勢看,是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進程在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造成的副產品;從發展角度看,是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矛盾交織激化,原有發展方式遭遇瓶頸而越來越難以克服困難的結果;從安全角度看,是各國使用軍事打擊等傳統安全力量和方式越來越難以應對威脅的表現;從治理角度看,是國際合作規則體制機制缺失,而各國各自為陣、不能形成強大合力、無法充分有效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因此,這些挑戰的凸顯,促使世界越來越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從人類發展方式轉變、國家治理模式改革、全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尋找解決方案,尋求從根本上應對挑戰和解決問題。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實踐氣象宏偉
把脈世界走向,不能不關注中國的未來,因為中國的發展正在源源不斷給世界進步注入正能量。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世界大勢,牢牢把握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前進方向,創造性闡釋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更加重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加重視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創建國家安全委員會,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一帶一路”倡議開啟新一輪全面開放,以新型關系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以親誠惠容思想引領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以正確義利觀指導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以責權利平衡為原則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和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201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繁榮的新高度,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推向新境界。
理論上,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構建全球治理新體系的布局和路徑,使之成為中國在21世紀國際舞臺上高高擎起的重要旗幟。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布局和路徑是:在全球層面,堅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倡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在網絡領域,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促進交流互鑒;推動網絡經濟創新發展,促進共同繁榮;保障網絡安全,促進有序發展;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
構建全球治理新體系的布局和路徑是: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全球范圍,一方面,變革現有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使之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要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另一方面,推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周邊區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推動建設和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周邊區域合作,加強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在網絡空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加強對話合作,堅持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等四項原則,構建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網絡空間以及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實踐上,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勇于為世界和平、發展、安全貢獻和擔當,國際影響全面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風生水起,新一輪全面開放成效顯著。完成“一帶一路”倡議規劃并著力實施,以亞洲為中心、西聯歐洲和非洲、東跨拉美,對接沿線國家發展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已同20多國簽署合作協議,勢頭已起,成效初顯。中國作為貢獻全球經濟增量三分之一的主引擎地位越發突出。
新型大國關系從容開闔,平衡穩定框架構建取得重要進展。與美國確認了不沖突不對抗底線,在雙邊經貿人文、敘利亞危機和伊核等地區熱點問題、氣候變化和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諸多領域擴大合作,在兩軍相遇和南海問題等方面加強危機管控。與俄羅斯保持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高水平運行,政治互信進一步鞏固提升,能源、航空、航天、高鐵等大項目合作穩步推進。與英法德等歐洲大國合作相互助推攀高,并同中國—中東歐“16+1”合作彼此抬升,形成中歐合作東西南北平衡拓展態勢。
周邊外交多方位多層次多頭并舉,命運共同體建設扎實推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中日關系回暖并確認促進戰略互惠發展,中韓自貿協定簽署生效,中朝關系穩定前行。南海局勢保持總體穩定,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談判完成,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合作進程開啟,互聯互通取得重要進展。上合組織首次擴員,中國與中亞及外高加索國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背景下尋求深入合作。中印互信合作增進,中巴經濟走廊路線圖進一步明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工作組工作初見成效。
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搭平臺繪藍圖續寫關系新篇章,機制化合作攀升歷史新水平。在中非合作論壇首次非洲峰會上,提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夯實五大支柱,推出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在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上全面啟動中拉整體合作機制,隨后推進“兩洋鐵路”等標志性工程。這兩大機制,形成南南合作兩翼齊飛態勢。
多邊場合獻智慧供援助,全面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在聯大莊嚴宣告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堅決捍衛戰后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參與制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聯合國維和待命機制并組建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免除對最不發達國家債務,承擔聯合國會費和維和攤款分別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未來5年為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充分展示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國際秩序維護者、全球發展貢獻者的大國姿態;在金融領域,使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投票權的改革方案得到美國國會批準,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在國際金融體系中話語權顯著上升;在全球和地區問題上,宣布建立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不斷擴大建設性參與解決伊核問題、敘利亞危機、伊拉克重建、蘇丹國內和解、阿富汗和解以及國際反恐,中國立場、中國方案和中國行動的影響越來越大。
前瞻2016年,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世界將經歷美國大選和中國G20峰會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再出發,將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應對各種挑戰,共同構建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