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線
(一)“人民主體”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一致性
人民主體的“人民”和“人”之間是什么關系?筆者認為,“人民主體”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并稱這是“新社會的本質”[10](P273)。恩格斯晚年在致卡內帕的信中強調,“除了摘出這句話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11](P189)。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而且是人類共同文明的最高價值。
今天講的人民主體與馬克思“人的發展”之間可以并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提出了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筆者自1986年提出“人本經濟學”課題申請后一直在思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的位置在哪里”?經濟發展的根本價值是見物還是見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年來中國以GDP為代表的物質財富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城鄉居民——人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卻不同步(見圖1)。圖1中上面這條線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線,也可稱其為GDP,三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陡然上升;底線原本是兩條,一條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線,一條是農村居民增長線,之后城鄉增長指數趨同,合成一條居民收入線。雖然城鄉居民收入線也在上升,但“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線”與“城鄉居民收入線”兩者離差很大,而且呈現逐步擴大趨勢,以致形成了一個“剪刀差”。圖1中上面這條線可稱為“國富線”,下面這條線可稱為“民富線”,反映了中國目前深刻的矛盾。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各方面對此頗為關注。筆者曾提出要包容國富與民富的思想。具體講,就是要實現由“國富”到“國民共富”的轉型。但在民富一時相對短腿的情況下,根據“十三五”期間著力“補短板”的精神,應強調“民富優先”。一方面,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個同步”;另一方面,在社會各群體之間,通過“提低、調高、擴中(未來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達到總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措施,使窮者不能再窮、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調節,同時擴大中產階層,最后達到社會共生、共存和共富。
圖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指數的對比
注:GDP指數和居民指數均以1978年為100。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3》
(二)準確把握“人”的三層內涵,特別是在共享發展時防止把人的內涵狹隘化
在“十三五”期間,如何實現共享發展,涉及八個方面的民生問題:公共服務供給、脫貧、教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健康中國及人口等。在探討共享發展時,筆者建議把握“人”的真諦,準確把握“人”的內涵,防止把人的內涵狹隘化。對此,筆者在《人本體制論》中提出要從三個維度把握人的含義。
——橫向上“全體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數人”或“大多數人”,強調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社會共生(關于社會共生,筆者有三條建議:“窮人不能再窮,富人不能出走,中產必須擴大”[8](P1)。要補短板,一個也不能少,特別是脫貧工作。
——縱向上“多代人”,而不僅局限于當代人。注重代際公平,下代公平,給草根階層提供上升通道。
——內核上“多需人”,而不是“單需之人”。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特別強調包括人的尊嚴在內的“高端人本”[4](P1)。
(三)把“人的發展”紅線貫穿五大發展理念的體系中,防止“物本位”和“官本位”
傳統經濟學存在兩大問題:權力本位——政府主導型,根本問題是把人看成執行上級意志的工具;物本位——GDP崇拜。在GDP崇拜——投資驅動型——政府主導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長期以來,我們以追求GDP增長速度為首要目標,這促生了“投資驅動型”模式,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政府主導型”在作怪。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如《紅樓夢》中四大家族一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發展到今天,物本主義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拋棄傳統的“物本”和“官本”思維,用“人本”思想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第一,“人本型”針對的是“官本型”,即權力本位,或者叫“權本型”;第二,“人本型”針對的是“物本型”。只有克服“物本位”和“官本位”,人的發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上一篇:“壯士斷腕”打造發展新動能
下一篇:想事干,就有干不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