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國經濟、治國理政、“一帶一路”、文藝批評、公共服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陶文昭:以多維視角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表示, 關于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覽其要:一是治國理政的命題, 治國理政是實踐的重點,是理論的主要生長點,有關治國理政思想是十八大以來戰略思想的最主要內容和最突出特色;二治國理政的特點, 治國理政本質上是一種常態化的國家治理。其主要特點是:重建設、重全面、重法治、重長期、重價值觀。以上這些特點,有的強一點,有的若一點;有時強一點,有時弱一點。而將它們綜合起來,正是治國理政的特色;三是治國理政的抓手, 治國理政思想具有全面性、系統性,這是不言自明的。面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四是治國理政的品格,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戰略思想,還展現了許多鮮明的政治品格,諸如堅定信仰追求、歷史擔當意識、真摯為民情懷和務實思想作風等;五是治國理政的思維,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中,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顯示出體現了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等;六是治國理政的地位,有關治國理政思想的地位,要放到更大的理論背景中做具體分析。1、治國理政與十八大以來部戰略思想的關系。2、治國理政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3、治國理政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4、治國理政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關系。
摘編自光明網
【程實:短期涅槃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崛起的大趨勢】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工銀國際研究部聯席主管程實指出,“減速增質”是一個“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過程,這意味著,短期內,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風險還將持續釋放,陣痛無法避免;長期內,中國經濟改革深化引致的機遇又將漸次顯現,崛起不會中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的冰與火之歌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舊經濟堅冰破碎,新經濟熱氣升騰,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則將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中國模式”的特別之處恰在于,改革“蹄疾而步穩”,方向是確定的,模式是漸進的;轉型“以時間換空間”,改變正在發生,并還將繼續發生,但不會觸碰底線思維;發展“慢就是快”,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國情復雜的大國,穩健比激進反而更有效率。轉型“不破不立”,短期涅槃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崛起的大趨勢:第一,中國經濟地位始終在持續提升。第二,沖刺小康必將帶來消費崛起。第三,有中國特色的中產階層崛起將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中堅力量。第四,中國微觀層面正在發生難以察覺的改變。第五,一系列長期國策的實際影響將漸次顯現。第六,宏觀調控更加注重政策搭配。
摘編自新華網
【韓慶祥、張健:新時期治國理政要用戰略辯證法】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韓慶祥、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張健撰文表示,新時期治國理政面臨的時代性課題,是如何在破解難題、建構秩序、推進中國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通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來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有效破解這一時代性課題,需要確立一種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這種哲學思維方式,可簡要概括為“戰略辯證法”。在中國整體轉型升級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身首先是一個戰略性課題,它涉及中國未來發展的命運。戰略性課題就需要運用戰略思維來分析。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當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最偉大的事業,這就使得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特別注重以新興大國的戰略思維來思考問題。在中國整體轉型升級中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有許多矛盾需要有效解決,有許多關系需要正確處理,有許多難題需要積極破解。要做到這些,就需要確立辯證思維。由此,在治國理政中,就需要運用戰略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戰略家,在治國理政問題上,他特別注重從戰略上進行思考和謀劃;他又善于運用辯證思維來處理戰略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矛盾關系。戰略辯證法,指的是在戰略謀劃和實踐中運用辯證法,或把辯證法運用于戰略謀劃和實踐中,在戰略中有辯證法,在辯證法中有戰略。戰略辯證法實際上要求確立歷史辯證法、實踐辯證法、創新辯證法、系統辯證法和底線辯證法。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窮志:“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引入PPP模式】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劉窮志指出,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未來10年,僅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就需要8.22萬億美元。“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巨大。解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僅靠公共資本是不夠的,必須充分調動私人資本的積極性,利用PPP模式彌補融資缺口。“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采用PPP模式,有助將國內過剩產能輸送到國外。在“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基礎設施需求巨大,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合作機會。在眾多的合作領域中,產能合作尤其應被重視。產能合作超越了傳統的資本輸出,是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的結合。我國在高速鐵路、核電、火電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龐大的工程需要大規模的建筑材料,如鋼鐵、水泥等,相關工程承包企業可以聯合國內優勢產能企業,對外轉移富余產能。“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引入PPP模式應注意以下三個關鍵點。一是確定投資對象。二是投融資證券化。三是推動 “一帶一路”各國制定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或重點項目清單,構建PPP項目庫。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馮巍:文藝批評要具有中國眼光】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馮巍認為,文藝批評怎樣才能具有中國眼光,不是一個能夠一言以蔽之的簡單問題。但首要的一點在于,文藝批評必須從整體上重返并堅守自己的社會歷史維度。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現實緊密結合起來,以此確保文藝批評的強大話語力量。其一,在態度上,要做到客觀、真誠,對作品的評論要實事求是,要說真話、講道理,不能信奉“紅包厚度等于評論高度”。文藝批評不能靠人為炒作而尋求上位,正如文藝創作不能靠自我炒作謀取成功一樣。其二,在立場上,要直面現實,敬畏歷史,守正創新。今天人們又在重新認識傳統的當代價值。這種對于傳統的強調,旨在守正創新,是對現實問題的一種積極應對。文藝批評勘探中華民族精神性因素的痕跡和脈絡,尤其不能懸置和忽視近百年的革命歷史傳統。其三,在方法上,應以我為主,廣泛借鑒。擇取各種理論之所長,中外古今,無所偏廢。批評的理論資源可以是多樣的,但批評的立足點只有一個,即當代中國。所有丟棄這個立足點搞所謂“去中國化”的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都絕對是沒有前途的。文藝批評發現中國的愿望與能力,或者說文藝批評的中國眼光,必須獲得文藝理論的有效支撐。因為只有是中國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中國的堅實大地,才不會像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才不會像墻頭的野草左右搖擺。在這樣的理論的支撐下,批評就會具有中國眼光,就會更有力地發揮其引導中國文藝創作的功能。
摘編自《紅旗文稿》
【高培勇:讓農民工與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撰文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已經提出好多年,這件事之所以推進得如此艱難,恐怕和我們習以為常的理念、體制、思想不無關系。不對這些體制、理念、思想乃至戰略作出根本性的調整,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將是非常困難的。從體制來看,我們建國后就開始實行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最終體現在財政二元體制上,即以城鄉分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基本上僅覆蓋于城市。所以,做好新形勢下城市工作,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回答究竟目前要不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或者目前究竟到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候之類的問題。政府收支的視野也需要很大調整。隨著新預算法的實施,我們應該有一個大預算的概念,即要把所有的政府收支都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源所在,這樣,在農村居民市民化的過程中,可以動用的財政資金的來源將會多出許多。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