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什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此重要?是否意味著不用講“三駕馬車”了?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在對話中,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關精神進行了全面闡釋與解讀。
最近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備受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重點部署,將其表述為“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前不久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五大理念和若干重要規劃建議,本質上體現的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結構性改革思想。為什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此重要?是否意味著不用講“三駕馬車”了?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就此,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
記者:這些年各方面對需求側關注得多一些。此次中央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出于什么現實考量?需求側改革的邊際效益、擴大內需的實際效果在遞減?
張卓元:中央此次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開出了一劑標本兼治的對癥“藥方”,具有開創性意義。以前我們曾為解決產能過剩等供給方面的問題,提出過一些方案,但真正上升到供給側改革層面,并下狠心解決供給側問題,還是頭一次。
供給側改革是適應新形勢的主動選擇。對我國來說,新的形勢是什么?從國內來說,首先一條應該就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走到盡頭了。現在一些城市的霧霾很嚴重,把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搞苦了。罪魁禍首是誰呢?說到底還是粗放式發展方式造成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對傳統思維“說不”,為創新體制“叫好”,下決心推進結構性改革,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上來,向高端制造業進軍,發展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向綠色要生產力。從國際優勢比較來看,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在減弱,是個不爭的事實。美國、德國等都在布局高端制造業,搶占科技制高點。我們要占據主動也要把勁兒用在這些方面。從世界趨勢看,國際金融危機后綜合國力競爭也愈發體現在知識、創新的競爭上。知識、創新主要是針對供給側的。對企業來說,只有產品質量過硬、效率提高,才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供給側改革還是解決我國經濟運行中諸多突出問題的有效途徑。這些年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但并不是說所有產能都過剩,一些高端產能,比如集成電路、發動機等,我們短缺得很,風電設備總體過剩了,但控制系統、葉輪等零部件我們還需要進口。產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是同時并存的。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供給側想辦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國供給體系未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而作出及時調整,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已經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攔路虎”。過去的供給體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的,現在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了,但供給沒有跟上變化,產品的品質、品種、規格、安全性等遠遠滿足不了變化了的消費需求。這也是近些年“海淘熱”涌現的深層原因。這是消費方面的。再看投資,有些產業的投資已經達到飽和峰值,像以往那樣繼續投會給經濟造成很多問題。就出口而言,我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具有外向型,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部需求明顯減少,迫切需要供給體系作出改變。現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與其說是周期性原因,不如說主要是結構性原因,即結構性失衡尤其是供給側結構失衡造成的。
從現實政策選擇來說,供給側改革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正如你所說,過去我們對需求側關注得多一些。但現在的問題是,需求側改革的邊際效益在遞減。以往我們也曾遇到過經濟下行,多增加點投資,問題就解決了。如今情況卻更復雜了,一大筆錢投下去,促進經濟增長的動靜不大。“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顯然不行了。把改革的主攻點放到供給側上,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必能更好地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當然,講供給側不是說不重視需求側了,供給與需求兩手都得抓。
上一篇:牢記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