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綠色發展規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業轉型升級、化解產能過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鞍鋼:“十三五”規劃是世界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撰文指出,在“十三五”規劃中體現綠色發展,至少要有“兩降低、三提高”:第一,需要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為達到消耗總量峰值做好準備。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徹底脫鉤。第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這就需要創新驅動發展,通過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增長;還需要通過結構變革,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第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第五,提高資源生產率水平。這是最核心也最有效率的綠色發展指標。
“十三五”規劃是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大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第一,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第二,對用水總量進行控制。第三,對建設用地總量進行控制。第四,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第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總之,“十三五”規劃不僅是中國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更是世界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不僅指導中國綠色發展,還將引導世界綠色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蓉: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三個改革原則】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王蓉指出,關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具體政策問題,建議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改革舉措的細節設計應體現如下原則:第一,突出科研的原則。應該進一步加強科教體系中研究型大學的主力軍地位,同時也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機構中科研功能的地位。突出一個著力點,即建立一個強大的、高等教育系統內的、獨立的科研經費支持體系和科研預算管理體系,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具體任務盡量由這個體系承載、整合。第二,穩定支持的原則。將現有“985”專項納入常規性撥款。在教學預算方面,對于央屬高校,進一步細化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將辦學質量、辦學特色、辦學層次等因素考慮在內,將研究生撥款剝離納入另行設立的“央屬高校科研預算管理制度”。另外,建議單獨對“學術支持”建立經費支持機制。第三,激勵制衡的原則。政府可支持大學試點對教師采用更加靈活的聘用和獎懲制度。同時,將更高比例的政府對于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支持,采取競爭機制,以教師群體或個人、項目為基本單位進行分配,提高間接成本補償比例,允許科研資金隨教師群體或個人流動,形成有效的教師倒逼大學管理層機制,使之提高對于學術權力的尊重,提高內部治理能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馬宏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閉門造車、另起爐灶】
馬宏偉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而不是對別人理論、做法的模仿翻新。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誤讀中央決策部署,就會誤導社會公眾,造成不良后果。這表明,立足自己的實踐作出創新性理論概括是多么重要。
作出創新性理論概括,并非閉門造車、另起爐灶,而是在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對新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作出時代化、本土化解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創新就包含前人探索的成果,但同時,它又是立足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創新性理論概括、前瞻性政策安排。它找準了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病根,即產能過剩嚴重,存在大量無效供給,而有效供給不足,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無效供給占用著有效供給的資源;開出了對癥的藥方,即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而實現優勝劣汰、市場出清,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昌文: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應與新興產業對立起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認為,在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要把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對立起來。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改造包括通過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中國大量的制造業部門是傳統工業部門,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的空間很大,也是制造業部門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其實在傳統產業領域中孕育著巨大的新興產業機會,很多新興產業都不是從一個完全新的、空白的領域中產生的。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民建中央:建立長效機制化解產能過剩】
民建中央調研提出,當前,我國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環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預過多。二是產業集中度低,退出渠道不暢通。三是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科技支撐體系不足。要深刻認識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盡快建立解決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為此建議:1.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長效機制。2.鼓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建立落后產能企業順暢退出的長效機制。3.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長效機制。4.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長效機制。5.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邵玉燁:新流派的出現需四個條件】
邵玉燁指出,當前戲曲界新作迭出,也不乏精品佳作,但為何難現新流派?首先,普遍缺乏堅實的藝術傳承。從戲曲藝術發展史來看,一個新流派的創始者往往首先是既有流派最稱職的繼承者。近年來,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劇種的創作者,缺乏對傳統的敬畏之心,也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這樣沒有根的所謂創新,從根本上用錯了氣力、瞄錯了方向,脫離了本劇種的審美特色,不僅劇目本身不可能成功,對創造新的流派而言更是南轅北轍。其次,缺少鮮明的個人表演風格。一個新流派的誕生需要藝術家擁有頑強的主體意識和革新精神,對自身條件和特點有清醒的認識,解放思想、打破成法,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唱腔特性和表演范式,逐漸形成鮮明的表演風格,這個風格可以側重于聲腔的創新性,也可傾向于表演的獨特性。第三,一些優秀演員雖有堅實的基礎,也不乏創新意識,但缺少在藝術上具有內在連續性、在生產上具有可持續性的系列劇目做支撐。最后,能否得到業內同行的認可追隨、受到廣大觀眾的熱切歡迎才是創新流派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