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李培林
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一個完整的新的發展理念體系,把我國的發展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一個完整的新的發展理念體系,是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基礎上,適應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提出的,把我國的發展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把創新納入我國的發展理念體系,并排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創新。過去我們對發展理念的完善,更多的是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方面考慮的。在發展理念體系中強調發展引擎和動力,并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們完善發展理念體系的一個重要突破。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隨著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后在發展中長期依賴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和人口紅利逐漸勢弱,粗放型的經濟規模擴張已難以為繼,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量也開始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新動力,無論是對經濟持續增長,還是對產業結構升級,都成為關鍵一招。過去我們說,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現在我們也可以說,不創新也是死路一條。當然,創新并不僅僅指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也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協調對于我國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20多年時間使人均GDP由1978年不足2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但從2000年人均GDP800多美元增加到2015年人均GDP8000多美元,僅用15年時間就使人均GDP增加了7000多美元。在這樣的快速發展中,發展的不協調問題也格外突出,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成為我國發展的一個突出短板。人均GDP8000美元曾經是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遇到的增長天花板。我國“十三五”時期是從中高收入國家走向高收入國家(人均GDP1.2萬多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必須對協調發展問題有高度的憂患意識,特別是要解決好農村地區、發展落后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問題。協調發展是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的基本遵循。
綠色既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曾提出不能走一些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強調科學發展的理念時,也突出強調了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對快速脫貧和富裕起來的渴望遠遠壓倒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要求,追求經濟增長的短期政績也帶來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的嚴重后果,不僅威脅到我國的永續發展,也直接威脅到當前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嚴重霧霾、飲用水和土壤污染、食品藥品安全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突出強調綠色發展,是我們付出慘痛代價后下決心踐行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國從發展中得出的至理名言,是關于財富源泉理論的新思想,是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難選擇中走出的一條新路。
開放是大國崛起和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勢,帶來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繁榮。國際發展經驗表明,任何大國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封閉發展。我國要利用好戰略機遇期,深刻認識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的深刻變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制定規則的話語權,維護國家經濟政治安全,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