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在2015年已成為世界上點贊頻率最高的話語,而這一布局全球的偉大經濟發展愿景,從政治外交倡議、議程,已變成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項目、規劃、融資機制,在沿途國家和地區快速落地生根。中國明確表示愿意讓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搭乘“一帶一路”的“順風車”,顯示了中國愿與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共同發展的責任與擔當。數據分析表明,今年中國領導人出訪的國家中,“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成為重點。習近平今年首次出訪的便是被稱作中國“鐵桿朋友”的巴基斯坦,有媒體將此訪稱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接、合作的開局之旅”。
引人注目的是,在與“一帶一路”沿途區域、國家各自的經濟發展規劃對接方面,中國展現出了巨大的政治誠意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實的政策措施。在區域與多邊層面,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與歐盟2014年啟動的“歐洲投資計劃”戰略對接,相互承諾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推動與俄羅斯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韓國提出的“歐亞倡議”實施對接;中國提出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倡議與印度“向東行動”政策的戰略對接。在雙邊層面,中國分別提出將“一帶一路”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發展規劃,與蒙古國“草原絲綢之路”計劃,與越南“兩廊一圈”發展戰略,與印度尼西亞打造“全球海洋支點”戰略,與印度“季風計劃”,與土耳其“中間走廊”戰略,與白俄羅斯“2030年經濟發展戰略”等實施戰略對接及并軌發展。
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并非只有沿線國家受益,它的影響已波及全球。習近平指出,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目的是支持各國共同發展,而不是要謀求政治勢力范圍。“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多元、共贏的。中國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合作。英國積極參與亞投行和“一帶一路”不僅具有示范意義,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際格局的變遷和全球化新模式的開啟。2016年中韓和中澳自貿區的啟動,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添柴加火。可以預見,“一帶一路”的建成,將成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經濟發展的一份最大的優質公共產品。
2015年,在以往相對敏感的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也開始展現建設性的大國影響力。世人矚目的伊朗核問題最終協議的簽署,中國的智慧、中國的外交斡旋力度令國際社會為之喝彩。中國政府邀請敘利亞兩派代表訪華,表現出積極充當敘利亞危機調停者的角色,與國際社會一道尋求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的辦法。中國接待了伊拉克總理,中伊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中國承諾支持伊拉克的主權獨立、統一與領土安全,愿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幫助伊拉克加強能源、電力、通信、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重建。
從ISIS恐怖勢力的泛濫蔓延,到年底的巴黎恐襲事件,“反恐”無疑成為全球年度關鍵詞之一。巴黎恐襲發生后,習近平第一時間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他用“最強烈的譴責”這一措辭表達對恐怖分子的憤慨。同月底,恐怖襲擊并未能阻擋巴黎氣候大會如期召開。恐怖主義已成為世界公敵,如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到:恐怖分子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中國對恐怖主義“零容忍”。中國向國際社會提出了全球反恐“四大原則”,即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組成國際反恐統一戰線;要多種手段并用,注重標本兼治;不能搞雙重標準。
中美關系依舊是中國外交和世界穩定的壓艙石
2015年,諸如網絡安全、南海問題、美國售臺武器等敏感問題因美國的高調介入而一度升溫,使得中美關系有可能出現膠著于南海、臺海等涉及中國核心國家利益問題及網絡安全等新型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復雜局面。習近平對美國的正式國事訪問,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戰略性成果。中美在包括上述問題在內的雙邊及廣泛領域的議題坦率交換意見,使中美關系保持了松緊有序、趨向穩定的態勢。
在訪美期間,習近平指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不意味著另起爐灶,而是要推動它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習近平和奧巴馬總統進行了長時間的小范圍會談,進行了戰略交底,加強了戰略溝通,進一步推進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系。雙方確認不認同所謂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發生“修昔底德陷阱”的沖突。中美共同致力于維護一個強有力的中美關系,使之為全球及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作出貢獻。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穩定、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支持中國的穩定和改革。中方尊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影響和現實利益,歡迎美方在地區事務中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網絡安全既是中美關系中的棘手問題,也是中國自身面臨的重大問題及全球性的公共問題。在中美網絡安全爭端中,美方戰略意圖仍在于維護其網絡空間的霸權地位。隨著中國網絡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網絡立法進程逐步推進,中國網絡主權和數據主權得以強化與維護,美方關注重點已從網絡自由轉向網絡竊密與網絡攻擊。在此次習奧會中,中美雙方同意,各自國家政府均不得從事或者在知情情況下支持網絡竊取知識產權。中美雙方同意,就惡意網絡活動提供信息及協助的請求要及時給予回應。同時,依據各自國家法律和有關國際義務,雙方同意就調查網絡犯罪、收集電子證據、減少源自其領土的惡意網絡行為的請求提供合作。雙方還同意適當向對方提供調查現狀及結果的最新信息,設立熱線電話。雙方承諾,共同繼續制定和推動國際社會網絡空間合適的國家行為準則,共同推進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國際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網絡安全問題上達成共識是中美關系的重大發展。
為落實中美兩國領導人共識的重要進展,中美兩國在華盛頓舉行了首次打擊網絡犯罪高級別對話。網絡安全執法合作成為中美關系的新亮點。中美雙方達成了《打擊網絡犯罪及相關事項指導原則》,決定建立熱線機制,就網絡安全個案、網絡反恐合作、執法培訓等達成了廣泛共識。雙方決定,中美將在明年春天舉行涉及多種情況的反網襲“桌面推演”,旨在增進雙方在應對與合作方面期望獲得相互理解。雙方應堅持把對話機制作為中美就網絡安全問題開展交流溝通的主渠道,及時、有效回應彼此關切,建設性管控分歧。
毋庸諱言,中美在南海問題上仍存在重大分歧。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所謂南海問題的根源仍在美國,癥結所在仍在協調中美關系。在習馬會中,習近平再次闡明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利益的堅定立場。中美雙方確認在南海問題上有著諸多共同利益。美方再次確認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設立場。雙方都支持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支持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支持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享有航行和飛越自由,支持通過對話管控分歧,支持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在協商一致基礎上盡早完成“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雙方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建設性溝通。
近年來中美兩國之間高質量的戰略溝通機制的運行,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達了中美關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不僅已成為維系中美關系的可靠戰略保障,也已成為當今世界秩序中不可或缺的成熟國際關系機制。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溝通合作表明,雙方完全能夠在廣泛國際事務中開展建設性合作。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中美雙方已摸索出了一整套互相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與戰略關切,清晰認知對方戰略意圖、利益偏好和政策底線,從而對對方發展保持比較穩定戰略預期的經驗。其無疑會對兩國關系提供持久的發展動力,也為穩定國際局勢的發展奠定了壓艙石。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