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周日,下午兩點半左右,團四川省委派駐巴塘縣黨巴鄉黨巴村的“第一書記”李柯和黨巴鄉黨委副書記洛桑楊平來到黨巴村的一戶農民家,和村里的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開會——本來村里有用于辦公的村級活動室,但比較破舊,所以村上開會一般就在居民家中。
當天會議的內容之一是再次宣傳扶貧政策,并核實貧困戶和貧困人口。
作為中國的貧困大省,四川省有貧困人口497.65萬,全省有88個貧困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縣是其中之一,由團省委牽頭省黃金管理局、環保部西南督查中心、國航西南分公司對口幫扶。全縣有5.3萬人,123個村和社區,其中61個是貧困村。
2015年8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要求全省1.5萬名貧困村“第一書記”全部駐村到位,負責各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到12月中旬,全省各地的“第一書記”已經駐村3個月有余。
走進黨巴村
派駐黨巴村的李柯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復核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即所謂的“精準識別”,這是“精準扶貧”的前提。
根據201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戶和貧困村有效識別出來,并建檔立卡。”這種新的、精細化的識別方式,有利于讓扶貧支持真正精準到戶。
據巴塘縣扶貧移民局局長何建新介紹,經過2015年9月以來的最新核查,巴塘縣全縣的貧困人口數是9042人,貧困戶是2050戶,相比于2014年8月上報的數據,復核率是52%。這個復核率在甘孜州已經屬于很低的水平。
來到巴塘3個多月,李柯的感受是,由于藏區的條件格外艱苦,多年來的“粗放式扶貧”沒有讓村民看到顯著的實際效果,所以信心不足。
12月13日,星期天,李柯再次下鄉。此前他已經走遍了村里的19戶貧困戶,在最新的調整中,根據實際情況和村里開會的意見,剔除了一戶貧困戶,又新增了兩戶,現在全村有20戶貧困戶,91個貧困人口。
走進澤拉姆家,一開門,一頭大白豬就拱到人跟前,幾頭牛溫順地伏在院子里,緩慢地轉過頭。在巴塘農村藏房,人畜共居是常態,村民家里一般沒有專門的畜欄,白天,豬、牛、驢子在庭院、山里散養,晚上就進到藏房的一層,這里也常常用作“廁所”。
這天,只有澤拉姆的兒媳婦扎西志瑪帶著小女兒志瑪曲措在家,6歲的兒子錯翁次乃在上學,澤拉姆則去了縣城。
李柯和鄉里的藏族包村干部伍金格乃向扎西志瑪核實他們家的建檔立卡資料——家庭成員情況、有多少地、多少牛、多少豬,家庭收入和支出,致貧原因……扎西志瑪和還沒上學的小女兒都聽不懂漢語,需要伍金格乃全程翻譯。
“愿意養藏雞嗎?”每到一戶,李柯都這么問。他計劃2016年在村子里建一個藏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所有貧困戶都納入合作社,免費為他們建立雞舍、發放雞苗飼料、提供技術支持。
扎西志瑪只是笑笑。和此前的走訪情況相似,一圈問下來,愿意養藏雞的農戶很少。
“那愿意種高原雪菊嗎?”李柯又問。
扎西志瑪仍然覺得很勉強:“地太少了,和弟弟分家后,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扎西志瑪家只有1.8畝地,她擔心,田里如果不種玉米、小麥,就沒有自己吃的糧食和給牲畜當飼料的秸稈,這里的居民不購買飼料,耕地上的產出自給自足。
第二天周一,李柯再次去拜訪村里幾個最困難的貧困戶。益西次仁一家有5口人:他和老婆拉措及3個孩子。雖然沒有老人過多、勞動力過少的問題,但他們家病人多,屬于因病致貧。兩年前,二女兒丁真正光磕到桌角撞傷了左眼,為了給女兒治病,家里花光了準備用來改造危房的錢,但丁真的左眼還是失明了。現在4歲半的丁真之前還摔到過胳膊,因為家里困難就沒去治,現在,丁真的胳膊習慣性脫臼。上周,李柯帶丁真去巴塘縣醫院檢查,醫生說縣醫院看不好,可能得送到成都。拉措還患有腎結石,不能干重體力活。
全家的主要收入是國家每年將近4000元的各種補貼,以及益西次仁每年上山挖蟲草和到縣里打零工掙的錢。但挖蟲草、撿松茸的收入很不穩定,要看年成和運氣。巴塘本地蟲草資源匱乏,需要到鄰近的理塘縣去挖,一去就是2~3個月,吃喝拉撒都在高山上自帶的帳篷里,條件異常艱苦。根據地力的好壞,挖蟲草要交700元到4000元不等的“稅錢”。
巴塘縣蟲草資源匱乏,理塘縣較為豐富,過去由于村民們結隊跨縣挖掘蟲草,時常引發群體械斗。為避免這一情況,兩縣通過協商,由理塘縣劃分出一部分區域用于巴塘農戶挖掘蟲草,巴塘縣農戶則按人頭繳納部分入場挖掘費,作為對理塘縣農戶讓出蟲草資源的補償,有效避免了沖突事件。
村里也存在完全沒有勞動力的家庭。58歲的擁金拉姆和65歲的哥哥阿格是一戶,擁金拉姆患有癲癇,阿格患有麻風病,常年在家不外出。
在團省委駐村工作組到來前,村里還有兩名義務教育學齡兒童輟學。在即將開始的2016年春季學期,團省委將幫助兩名兒童復學。
黨巴村有一定的發展潛力,這里離縣城距離較近,開車30分鐘左右。同時,村里各家都有一些蘋果樹、核桃樹。但以往,村民沒有余力挖掘這些作物的價值,他們既不剪枝,也不施肥、采摘,蘋果長好了,如果有人開著三輪車來村里收,村民就賣;沒人收,蘋果熟透了掉地上,狗、豬就直接吃了。這里的蘋果、核桃和散養的藏豬、藏雞等都是“原生態”農產品,不過村民沒把這些東西當“產品”,因此也并未帶來可觀經濟效益。
周一下午從村里回到鄉政府后,李柯正好碰到縣里農牧局的一位股長下鄉回來。他告訴李柯,這天黨巴鄉雅洼村剛挖好了種車厘子的樹坑。縣里花200萬元從山東引進了車厘子樹種,選擇雅洼村做產業基地,預計明年可以掛果,后年可以穩定產出,一畝地能種48棵到52棵樹苗,產量能達到2000多斤。
“其實開始我們也問黨巴村了,但他們村提出要給村民發錢才肯種,一畝地要1300元左右的補貼。”這位股長告訴李柯。而雅洼村的積極性則很高,沒提出補貼要求,這兩天,村兩委正組織全村村民一起挖樹坑,為種苗做準備。
上一篇:強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發力